春近话“年味”
□邓宾善
旧时每近年关,家家户户忙于掸烟尘、敬灶神、贴春联、购年货,此时新春的钟声仿佛已随风悠悠飘来。北方有民谣曰:“新年来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带新呢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终于盼到了被称为新年的这一天,男女老少无不兴高采烈,沉浸于浓浓的年味之中。时至今日,情况大不相同了,昔日火爆的过年情景已逐渐淡出,观看春晚、短信拜年和出门旅游已成为过年新的“三大件”。人们普遍感到,如今年味渐淡,乃至近乎全然没有了年味。不少人纯粹为过年而过年,因世俗难违而过年,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我想,人们不能一味依恋旧时的年味,而应与时俱进,营造新的年味。
新的年味应如阵阵春风,催人奋进,助人翻开生活新的一页。人在除夕之夜,想到旧岁将尽,惆怅之感油然而生。新年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醒人们:既往虽不谏,来者犹可追,当立志一切从头做起。教育家陶行知有“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那么,在年末岁初之时,我们不妨将陶行知“每日四问”改作“每年四问”,借以盘点一下过去一年的成败得失,进一步勾划来年的人生目标。这样,我们旧有的生命仿佛在春节中得到了一次涅槃,生命重又焕发青春。诚如吴稚晖所言:“自此宇宙之戏幕,自更精彩,愿吾朋友,勿草草人生。”倘果能如此,七日长假将开启一年的好时光,春节有如此深长意味,也就不算枉过了。
新的年味还应删繁就简,扬弃昔日过年的纷繁和杂乱,既不要吃了东家吃西家地连轴转,也不要迎来送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让身心真正得以放松、休闲。我以为春节里最佳的生活状态是百无聊赖。西方有个叫彼得·图希的作家在《百无聊赖:一部生动的历史书》中写道:“百无聊赖与思想火花的迸发密切相关,因为百无聊赖的放松状态可以给我们一定的空间,去做点白日梦,从而可能使我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春节中那些挥之不去的烦心事相比,喝茶、发呆、无所事事,是不可多得的思索人生的绝佳时间。百无聊赖让人有充裕的时间审视自己,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应努力去追求的,并下定决心去实现这些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百无聊赖或许将会萌生出新的意想不到的年味来,因此不失为过年的一种不错选择。这样,我很无聊,但我很快乐!
新的年味又必须是全然忘却年龄的。达芬奇曾说过:“唔,时间!你销蚀万物!唔,嫉妒的年岁,你摧残万物,而且用坚利的一年一年的牙齿吞噬万物,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叫它们死亡。”(《生与死》)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人一旦出生,就开始步步逼近死亡,任何人概莫能外。因此我们在过节时倘不能丢掉年龄包袱,纵然天天念叨“天增岁月人增寿”,也是趣味索然的。著名作家符号在七十岁来临前曾作如下“自我鉴定”:“心尚好,仍可固守良知;脑还健,无需他人代思;眼尚明,‘河东’‘河西’历历在目;听算聪,风声雨声时能入耳。”他以这个“自我鉴定”,作为迎候“三十五公岁”的祝辞。他以“公岁”计年,立时又回到了中青年。符号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没有了年龄上的拖累,在新年来临之际,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新一轮的生命已然开始,将重新拥有取之不竭的生命活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的诗),自然年味盎然了。
愿人们着力营造新的年味,过一个充分享受人生而又回味无穷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