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葡萄公园一路走来的人
□龚雪花
他自己都忘记了,自己是哪一年到葡萄公园来的呢?
“应该是07年或者08年吧?”一副非常不确定的口吻。
“我是08年夏天来的,我来的时候你已经在公园上班了,那时我住在学生宿舍,好几次晚上回宿舍的路上,都能在香悦大道(园区内部主路)转弯的桥头碰到你在值班。我当时刚来,对一切都不熟悉,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特别喜欢找人聊天,每次碰到你都要聊上一阵,还记得吗?”我试图引导他回忆过去。
“对对,那我应该是06年来的。”语气变得肯定了很多,回忆又往前拉了一点。
这是前一段时间,葡萄树冬季修剪的时候,我跟着孙西利在地里学习修剪时的一段聊天。他是种葡萄的“老师傅”了,我虽然也是老职工了,但说来惭愧,在种葡萄的一线技术活里,却始终是个“新人”。有资格在葡萄树冬剪里动剪刀的都是三年以上的老技工了,而这里面工龄最大的,就是孙西利了。他身材魁梧壮硕,脸颊却饱满圆润,眉眼柔和,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让人想亲近。江苏连云港人,出来快20年了,依然是一口浓重的苏北口音,我们聊天中一多半意思需要靠猜,他还写了一手好字,看他的签名,你绝对会惊讶于这竟然是出自一个农民之手。
“我还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公园里还没有宿舍呢?我们在外面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才盖上宿舍,我们就搬进来了。”我们边剪边聊,他的记忆也逐渐清晰起来。
“那你应该是公园开园之前就进来了,公园是06年开园的,你应该是04年或05年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就过来了。”我顺着时间线推算了起来。
“嗯,那时还是孙总去把我们招过来的,说一年有一万来块钱,还招夫妻工,我就把我老婆一起喊过来了……”他的回忆开始如潮水,自己慢慢涌了上来。
他说在来葡萄园工作之前,他是船员,靠出海打渔为生,在大海里经历了几年的风浪,其中也不乏一些惊险时刻,后来因家人担心他的安危便放弃了海上的工作,正好碰上了葡萄园的招聘,就带着他老婆一起从连云港的海边小镇奔赴上海了。那时他三四十岁,正值壮年,正是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时候。
他有着父辈那代人特有的朴实,干一行爱一行,到了公园以后,就一门心思跟着所长学种葡萄了;就像漂泊的种子碰上了适宜的沃土,从此便扎下了根。因为干活本分,踏实,不惜力,他从普通职工干到了技工,从技工干到了组长,又从组长晋升为场长助理;葡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已然是一个完全的乡土专家了;也从一个年轻的爸爸,变成了一个年轻的爷爷,孙子、孙女都在这边出生、长大,现在,孙子已经上初中,孙女也上小学了。
旁边的陈国伟(也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了)跟我说,他还是幕后大老板呢!我大吃一惊,难道他还是隐藏的富豪?种葡萄是来体验生活的?八卦之心立起。聊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有一年给工人发工资,还差十多万,孙西利就站出来说,他有存款,可以先拿出来给公司应急。因为口音的问题,我只听了个大概,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他当船员时候的事情,还是来葡萄公园以后的事情;但不管是什么时候的事,都让人感动。他不仅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更是以诚待人,真正做到了以场为家。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工人啊!
而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这样可爱的工人还有很多。从公园建园至今,20年间,他们是马陆葡萄公园的建设者,是一年一度甜蜜的“传伦葡萄”的种植者,更是高品质葡萄的守护者,是战友,也是家人,一路走来,见证了彼此很多重要的时刻。未来,更将携手共进,共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