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 郑和 张瑄
□葛秋栋
浏河港的早晨,是一天中最美丽的。千里长江来到这里,仿佛变成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姑娘,与崇明岛轻轻擦肩而过又汨汨流入东海。雾霭中的海岛又似一片披着白纱巾的绿玉,镶嵌在寂寥的海天之间。它的身边是林立的渔樯,轻移的舟楫……红日东升,给整个港湾洒下了一片金红色的光亮。港湾慢慢地开始喧闹起来,机船奔驰,白帆迎风,浪花飞溅,渔歌荡漾,好一派纷繁忙碌、热闹欢快的景象。
人们常常会来浏河观日出,这个古老的河港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忙碌而又美丽的晨曦风景图,人们还会从脑海里跳出一个郑和出海的壮观场面来。明永乐三年(1405)三保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出使西洋,出发点就选在浏河港(当时称刘家港)。巨大的海船,庞大的船队,鼓乐齐鸣,旌旗猎猎,其场面振奋人心,其功绩彪炳千秋。
但是,今天我们在纪念郑和与刘家港的同时,还应该记得我国海运的创始者张瑄。张瑄是元代嘉定高桥人(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从小生活在海上,做过渔民、贩过私盐、当过海盗,曾被江西提刑洪起畏逮捕,亡命沙门岛。后来,又被元左丞相伯颜招为义民、授千户之职。元始祖忽必烈战胜了腐败的南宋,结束了中国从安史之乱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元朝迁都大都(北京),但国家的主要财赋“仰给于江南”。范成大《吴郡志》称:“苏湖熟天下足”。在当时,南粮北运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张瑄在海上生活多年,熟悉海道,他竭力主张南方的漕粮必须通过海运,以改变长期以来只依靠大运河的那种劳民伤财的局面。他的这个主张首先得到了左丞相伯颜的支持。元至元十八年(1282),张瑄与崇明人朱清一起,选中了浏河的刘家港为出海的起点。不过,当时的刘家港,仅是当地刘姓人家的一条宅河,长不过数里,宽只有几丈。张瑄征集了数万民工,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刘家港、娄江与太湖沟通,全长五十多里。这年冬天,张瑄驾着他设计的六十条平底船,装载着四万石漕粮,在欢送的礼炮声中,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海运,无意之中也为郑和出海留下了一个理想的港口。
到了近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海运正在被陆地的、空中的交通运输所分担、替代。可是今天,当我站在浏河港口,眺望浏河日出这一幅宏伟壮丽、使人心旷神怡的画卷时,不觉思绪万千,它也让我想起了万里长城,千里运河,巍峨的都江堰和古老的赵州桥在历史上留下的功绩……那么,我们面前的这条每天默默流淌的浏河,和这个每天欢腾喧闹的港口,也一定会让你想起,曾经为我们中华民族作出的不朽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