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家乡的红色足迹
□陆文勇
在这个暑假里,我约上老友,带上孙辈,去追寻家乡的红色足迹。
一、廖家礽,嘉定的第一任团支书。廖家礽出生在官僚家庭,就读于真如暨南大学附中。他1926年入团,后转为中共党员,接受马列主义和中国进步思想的教育,在校时悄悄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刋物。毕业后,他以警察局邮政检查员的身份,巧妙地为党组织传递情报,随后被派往嘉定加入党的地下工作,并担任团支部书记。在嘉定县委的领导下,嘉定的地下党组织一度发展到20余人,廖家礽参与组建嘉定农民协会,组织暴动队并勇敢地开展了五次武装暴动,使嘉定“五抗斗争”(即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的革命烈火在各乡镇熊熊燃烧。
1927年,国民党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对“五抗斗争”进行了血腥镇压。因叛徒出卖,廖家礽等嘉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在上海狄思威路麦加里公寓开会时被捕。
1928年5月15日下午,廖家礽在被押往嘉定刑场的囚车上,其腿上流着鲜血,但手中还依然捧着书本,就义时年仅19岁。
我们一行顶着高温在马陆宝安公路沿沈石路向北百十米(马陆塘南岸)的地方找到了廖家礽烈士墓园。
二、吕炳奎,他自幼酷爱中医,20岁开始坐堂接诊,医术精湛。
抗日战争爆发后,嘉定很快沦陷并落入日伪的统治之下,社会治安每况愈下。吕炳奎看到国家危亡,百姓受苦,仇恨的怒火在心头燃烧,他凭借家乡在杨甸为较偏僻的有利条件,以看病作掩护,联络十里八乡的抗日骨干分子,很快在家乡组织起嘉定第一支民间抗日武装队伍——外冈游击队。他变卖家产秘密购买武器,以抗税、除奸和消灭小股土匪武装作为游击队的主要目标。
1938底,吕炳奎开始接触新四军联络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外冈游击队已发展为一支近百人的地方专业抗日武装队伍。他们机智勇敢,火烧日飞机,歼击日汽艇,还配合新四军江抗队伍,歼灭邓敬烈顽军,八字桥痛击日伪军等。1939年,外冈游击队正式编入新四军江南义勇军,吕炳奎被任命为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担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周恩来总理曾风趣地说:“没想到,在我们新四军队伍里竟然还有中医出身的指挥员啊!”
嘉定区恒谐路999号的外冈游击队纪念馆的三间陈列室里,分别陈列着当年游击队使用过的刀枪等武器、实物模型和史料图片等,近百件珍贵文物重现80年前外冈游击队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三、中越边境老山防御作战九烈士。那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烈士陵园,陵园广场北侧宽长的石碑上刻着的“信仰”两个醒目大字。陵园中写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741名烈士。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烈士189名,而云南老山防御作战牺牲的严伟林、印淡华、魏永明、岳明高、张荣、陈雪龙、陈良、周忠良和周平九烈士,是当代的卫国勇士。
1984年,驻杭州部队一军奉命开赴云南文山,担负起老山防御作战任务。
老山位于麻栗坡县天宝镇船头村以西,面积八平方公里,海拔约1400米。当时老山不通水不通电,军用装备物资,生活给养全靠仅有的一条马帮小路。老山属山岳丛林地带,山高坡陡,树林密布,棘藤丛生,主峰云雾缭绕,难见太阳。边关前沿,战士们日夜驻守在战壕里,休息则蜷缩在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一军在执行老山防御作战时,我嘉定籍严伟林、印淡华等九位战士,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追寻红色足迹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育活动,作为老兵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烈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历史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为了国家利益、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之所以自立于世界之林,是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英勇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烈士的功勋伟业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