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宋文治与安亭镇“松影庐”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0-12-21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安亭镇上的千年古刹菩提寺已名存实亡,不过,现在我们还能在菩提寺的旧址看到几棵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和一株罗汉松。这株罗汉松高达20多米,树杆也有两人合围那么粗大,在上海地区大概是很少见的。罗汉松属于松科常绿小形乔木,它的种籽似人头形状,种子托儿似袈裟,整个看去就是一个披袈裟的罗汉,于是就有了罗汉松的美称,旧时人们总是把它栽种在佛寺里古刹旁。菩提寺旧址的这棵罗汉松的前面竖有一块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保护牌,树龄为350年。

    苍劲古朴的罗汉松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在那风雨飘摇的漫长岁月里,在它的身旁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故。清道光八年(1828)年,江苏省巡抚陶澍为了纪念明代大文学家归有光,利用菩提寺的部分地基建造了震川书院。书院一时十分兴旺,学生多时竟达300多人。到了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震川书院被改成震川小学。抗战时期,震川小学和菩提寺也未能幸免,绝大部分建筑都毁于日军的狂轰滥炸。

    抗战胜利后,经过广大佛教信徒和寺僧的努力,菩提寺得到了部分恢复。已被彻底炸毁的震川小学,也在教育家樊翔先生带领和当地百姓的支持下,从震川小学的废墟上建起了2间教室,并以私立震川中学的名义招收了一个初中班,到1946年,私立震川中学经上级批准改为公立学校,随后更名为昆山、青浦、嘉定三县联立震川中学。1948年,宋文治先生经人介绍从太仓来到安亭师范学校任美术老师,同时兼任震川中学的美术课。这位热爱教育又酷爱绘画的宋先生,见震川中学的教学条件太差,为了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把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绘画创作的百余件美术作品,在校内举办画展。并把画展义卖所得的一百八十多石大米,全部捐赠给震川中学,用以建造“松影庐”三间,给教师作为办公用房。

    “松影庐”这个好听而有艺术内涵的名字,是因为宋文治先生捐建的办公室,就建造在校园里的这枝古老的罗汉松旁,再说宋先生的题名颇具匠心——寓意人民教育松柏长青。可见,宋文治先生是个颇有才情的人。如今,安亭中学的校园里还保存着建房之初镌刻的“松影庐记”石碑。碑文写道:“宋君以其资鸠工,添建新屋三楹,于今春落成。屋旁有罗汉松一株,高凡二寻,为岿然独存之书院遗物,则以松影庐命名。”这块石碑的碑文是由当时安亭中学老校长樊翔先生撰写,由中国画大师吴湖帆手书,如今石碑成了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宋文治先生乐善好施,热心教育,刻苦钻研画技,人称“娄东后经高雅清逸”之士,历来被同道们敬重。宋文治在安亭任教期间,经过大画家朱屺瞻介绍,先拜海上绘画名家张石园为师。后来,当他认识陆俨少之后,又三次专程去南翔拜访陆俨少,结成师友之谊。之后不久,宋文治又经陆俨少介绍拜吴湖帆为师,使他的绘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宋文治先生不耻下问,博采众长,虚心学习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宋文治先生为人民教育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让陆俨少为之感动,陆俨少还特地为宋文治作《松影庐》长卷图画相赠。该画卷引首由吴湖帆题字,卷末有沈尹默、陆俨少、邓散木、白蕉、叶恭绰、徐邦达、启功、黄怡庵等题跋,一时传为佳话。

    松影佛光,在古老的菩提寺基地上建起来的震川中学留下了老一辈教育家、书画家崇高的身影,也映照出宋文治先生做人朴实、真诚,淡泊名利的品质,他在教育与绘画领域里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赫然成为中国一流大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