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百年国乐情
晚清至民国时期,马陆有一个叫“紫音国乐社”的团社,她在传承江南丝竹,弘扬中华国乐,活跃乡村业余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一、创立国乐社
沈嵩山,马陆沈徐人氏,民间艺人。17岁开始学习江南丝竹,笛、箫、二胡、三弦、瑟琶等全都精通。那时,家庭较为殷实的沈嵩山在他的家乡发起创立“紫音国乐社”。该社乐器齐全,备有笛子、箫、二胡、琵琶、三弦、秦琴、高胡、板胡及各种打击乐器,演奏曲目以江南丝竹为主。为扩大团社的影响和方便外出活动,该社自备三吨木船一艘,船上装有彩棚,船舱备有活动桌椅、箱子和被褥等物,每逢外出演奏,船头升起社旗,船艄扯起威武旗,配有三名船夫摇船,风头之盛,在嘉定地区无可匹敌。1935年该社正式命名为“窖里紫音国乐社”,这当时在嘉定地区是颇有名望的一支民间音乐组织。自团社始创至今,沈氏家族已传承五代,一百四十多年。
二、江南丝竹情
沈嵩山艺术全面,教育有方。在他的传授下,五个儿子各有专长,吹拉弹奏都是高手,是团社的主要骨干。第三代沈凤高精通笛子,1945年在南翔举办的一次灯会上,他运用鼻子吹奏的特殊技巧,随游行队伍绕南翔一圈,观众惊叹技艺之高超;第三代沈凤明精于三弦,娴熟掌握了正轮和反轮弹奏(俗称:上出手,下出手),他还能分别用二指、三指、四指熟练地轮奏。
1945年,在庆祝抗战胜利的日子里,窖里国乐社以欢快的乐曲,在周围乡村集镇上巡游。这既宣泄了被压抑了十多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同时又使窖里国乐社的旗帜成为嘉定民间丝竹音乐的代表作之一。窖里紫音国乐社注重乐谱的整理工作,曲目全都用毛笔书写成工尺谱,以精心传授给下一代。上世纪四十年代,乐社还从广东音乐中引入《娱乐生平》、《平湖秋月》、《小桃红》、《三潭映月》、《雨打芭蕉》等曲目,以丰富乐社曲目库。同时,还为方泰、嘉定、南翔、昆山等地培养了许多国乐艺术人才。
三、国乐是初心
沈氏第四代民间艺人沈良兴生于1935年,其七岁上私塾,十年寒窗读国文,二胡笛子常伴身。除芦笙外,丝竹乐器全都精通。1951年,上海音乐学院曾发来过艺术深造通知,后家庭及其它原因未能如愿。那时,他除了田间劳作,就是操练乐器,对国乐艺术的爱好则欲罢不能。上世纪50年代的某年底,他去青浦购米,路过章堰时天下大雨,即走进一家理发店避雨,见店内有一琵琶放着,经店主同意弹奏一曲。优扬的乐曲打动了店内人员,也打动了正在理发的章堰业余文化演出队的负责人,此时他正在为缺乏演奏人员而发愁。踏遍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化工夫。沈良兴欣然同意帮此一忙,与章堰的演出人员一起同吃同住同演出,整整七天全泡在了章堰。“文革”期间,演出任务比较频繁,既要在本大队业余文化宣传小分队作器乐伴奏,同时兼公社宣传队琵琶弹奏,还要去印村小分队帮忙敲扬琴,演出虽然辛苦,他却乐此不疲。1993年,马陆成立老友国乐社,年近花甲的沈良兴牢记笛子泰斗陆春龄的嘱托,领衔参加嘉定和周边地区的组队演出。现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怀着“国乐是初心”的理念,仍然奋战在弹奏一线。去年他受邀南翔白鹤南飞丝竹队笛子一角,参加太仓市第四届江南丝竹演出季(专场),已是85岁高龄的沈老出场,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技艺,赢得阵阵掌声。沈老经常教育晚辈要热爱国乐,奉献国乐,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教育身边的人,他的两个儿子传承祖上教诲,精心学艺并积极参加乡村业余文化团队的演出。生活中的沈老,豁达开朗,常与同行切磋技艺、整理曲谱,总结经验,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四、沈氏后来人
由于家庭的艺术熏陶,沈永康从小对国乐艺术情有独钟,他是第五代中掌握民族乐器种类较多,弹奏艺术较高的优秀传人。他精通二胡、琵琶、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多年来,马陆一带的演出队伍里,常见他的身影。他谦虚好学,积极上进,现虽已退休,但每周的演奏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目前,他参与附近村镇的五支业余队伍派对,因是个难得的多面手,故常能调节余缺,使演出不受影响。
沈永康还培养女儿学习琵琶弹奏,她从小刻苦学习,严格训练,钻研技艺,多年来在弹奏方面有所建树,为活跃单位业余文化生活,或代表单位参加行业文艺活动方面作出了努力,受到了好评。
沈氏家族浸透了对中华国乐艺术的热爱和对文艺的自信,也印证了国乐艺术植根于大民大众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