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土闲话”里道理多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0-07-28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前不久,朱云飞先生托人带来了他的新作《伲乡里的土闲话》,厚厚一册,近五百页,份量不轻,内容丰富。所谓“土闲话”,就是嘉定本土世世代代流传的方言,嘉定人也常称之为“老古话”。所以,它其实是一部记录嘉定方言的重要著作。这本书中,记录了嘉定老城厢、朱家桥、娄塘、唐家行等嘉定中北部,以及太仓、昆山的数千条乡里常用的口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朱云飞将其统称为土闲话,土闲话最贴近大众生活,令人备感亲切。土闲话里内涵丰富,不是普通话和书面语所能涵盖的。
    古嘉定处于江海之滨,方言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活泼、有趣,有的词语甚至为嘉定独有,自古有“三侬之地” 的雅称,元代学者高德基在《平江记事》中有这么一段生动传神的描写:“嘉定州去平江一百六十里,乡音与吴城尤异,并海去处,号‘三侬之地’。盖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曰:‘谁侬?’。夜晚之间,闭门之后,有人叩门,主人问:‘谁侬?’外面答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视之,认其人矣,乃曰:‘却是你侬。’好事者遂名其为‘三侬之地’” 。明末清初的文人学者汪价更将自己号称为“三侬赘人”,可见这生动而幽默的家乡方言,曾给他以无比地自豪与自信。
    土闲话中有古音,嘉定方言保存着大量的入声字,如“鱼”“斜”“汉”“宅”“着”等,如果用这些入声字来读唐诗宋词、古代韵文,因“入派四声”而产生的古今差异,就会迎刃而解。
    土闲话中有文明,如嘉定人将睡着的小孩放至床上,称“眠”,而不能说“放”,以示对人与物的区别,更包含着对人的尊重。土闲话中有历史,古嘉定位于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中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如嘉定人称之为“番麦”(玉米)、“番芋”(山薯)、“番瓜”(南瓜)、“番茄”(西红柿)等的域外农作物,大致来自明至清初。而上海开埠之后。嘉定人称外来的物品,则以“洋”冠之,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布(机织布)、洋机(缝纫机),洋灰(水泥)等。
    土闲话中有智慧,如“布衣暖,菜根香” ,是普遍百姓对清贫生活的精神安慰激励用语,穿着粗布衣也觉很暖,吃着菜根也有味,表示安贫乐道;如“吃勿穷,着勿穷,勿会算计一世穷” ,表示当家人要善于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说明老人有长期的生活积累,他们的经验往往是有道理的;“老鼠搬勿空,叫化子拨勿穷” ,劝告人们平时要乐于助人、积德行善。
    土闲话中有民俗,如“斋太太”一条中,详尽地介绍了嘉定人祭祖的礼仪程式;“天下世界三样苦,网船打铁磨豆腐” ,揭示了农耕时代,底层人民中最艰辛的行业:渔业、铁铺、做豆腐,这些活工作时间长、付出的劳力多,体力负担大,但收入低,没有社会地位。
    土闲话中有故事,不少条目都有一个情节完整,首尾圆合的传说故事。如“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讲了乾隆皇帝下江南巧遇当地民女出嫁,各不相让,以对诗裁决,民女坐轿的出典于此。后来,故事又产生了另一层意思,表示是头一遭,十分有趣;“勿见棺材勿落泪,勿到黄河心勿死” 则讲了清代一个缠绵悲哀的故事,通过一位富家小姐迷恋小长工关才(“棺材”的谐音)的歌声,关才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地位悬殊,双方见面后,令小姐大失所望。然而,关才却迷上了小姐,终因相思而亡。故事引出了一个听不进不同意见,不相信别人忠告,不到走投无路不肯罢休的意思。
    嘉定土闲话以其独特性与丰富性,曾引起文人学者的关注,它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矿藏,能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养料。关于这些土闲话,民国《嘉定县续志》的“风土志”、1992年版《嘉定县志》“社会编”中,均设“方言”专章,作了详细记载,学者钱大昕以嘉定方言为基础,研究古音的变迁,得出了古无轻唇,只有重唇。古无舌上,只有舌头” 的科学结论。之后还有专著问世,如民国时期有无名氏的《嘉定方言》,当代有汤汤珠的《嘉定方言研究》、周关东、沈云娟主编的《嘉定方言词语汇集》传世,。
    数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是讲着这种土闲话,在这方水土上生息繁衍的,回想起来,直至我们这一代老嘉定人,从小就是讲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土闲话,听着这些土闲话长大的,乡音听来格外亲切,当年我们能用这种土闲话,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直至今天,我们仍顽固地讲着这些土闲话。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多,这些土闲话正在迅速地流失,用土闲话交流,已变得十分困难,就是原住民中的第三代已大都不会讲土闲话了,土闲话的传承,遇到了空前危机,这种状况令人堪忧,朱云飞的《伲乡里的土闲话》有抢救方言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