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从铜鼓出发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0-07-14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期间,朱全弟去了江西铜鼓县,而且到了我工作了13年的长林机械厂!回来后著文《铜鼓的回声》,把我和季振邦及他的关系扒了个底朝天。我认定全弟写这篇文章是用心又用情,激起了我对铜鼓的念想和由此引发的长长的回忆。
    我是1967届大学毕业的,因文革原因,延宕一年毕业,全国皆然。1968年毕业时,北京军区向北大要3位中文系毕业生,我在其中,但北京军区言明要我放弃反聂(元梓)观点,我不从,于是我不能进绝密单位北京军区,但必须去保密单位江西省的五机部一七七厂,对外称长林机械厂,是制造57高炮的军工厂。从当电工做起,打洞爬电杆,抗洪抢险,后来当子校老师再当厂党委秘书,直到1980年调回家乡工作,应该说我的人生最有活力最为青葱的岁月,抛洒在铜鼓县的三都镇黄田沟的山沟与山洞里了。
    岁月如烟,但怎么也没有化作一缕轻云消失在人生的天空中,而总是袅裊,在记忆的窗户上闪现、回萦!
    1977年,连季节也模糊了,但肯定在“八一”建军节前一两个月吧!某天下午,铜鼓县文联老王通知我参加一个创作座谈会,当时我在《江西日报》、江西省文学刊物《星火》上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杂文,由此被县文联看好。参加这次座谈会,我认识了上海知青万瑾华和庄志霞,小万插队在排埠镇,庄志霞则在铜鼓县肖家祠毛主席秋收起义纪念馆当讲解员。这两个文质彬彬的女知青,在我回上海后都有交集。此次座谈会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季振邦先生,他是从上海出发,沿着毛主席秋收起义的路线采访,写就了《铜鼓望月》等3首诗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他参加铜鼓县文联座谈会,主要介绍了他供职的《解放日报》,鼓励业余作者深入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虽长他几岁,在写诗方面他是行家里手,我是望尘莫及的。在他的鼓励下,这一年,我在五、六家省级文艺刊物发表了若干纪念秋收起义的诗作,特别是在《解放军文艺》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专栏上发表了《歌满井岗山》(组诗),并获优秀创作奖。1980年,我调回家乡嘉定,先后在广播电台、县文化局、区电视台、区报社工作。因在铜鼓结识季振邦,断断续续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过散文。老季觉得我的散文写得平平,不如转写散文诗。我遵嘱,在散文诗上用了点心,嘉定区文联与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为我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会上,振邦兄谬夸奖,说我是上海散文诗的一位旗手。我哪敢呢,如果有点进步,有点微薄的收成,都是他指点、鼓励的结果!
    在铜鼓认识的庄志霞,打从我1980年回嘉定后,泥牛入海无消息。直到1992年,我在嘉定的好朋友陆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一部长篇纪实小说《与百万富翁同行》,199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谁料想:此书的责任编辑就是庄志霞!记得1992年底左右,我突然接到陆棣电话,说庄志霞在他家,她要我到陆棣家一聚。说实在话,我把她早忘了。电话那头已易主,是一个女士甜甜的、柔柔的声音:“赵老师,我是庄志霞啊,铜鼓县纪念馆的讲解员!现在中青社当文学编辑,陆棣的长篇纪实小说正在我手中,这次来商量修改意见……
    至于万谨华,在我回家乡不久,她应聘进入了文汇报笔会的工作,参与大型文学刊物《文汇月刊》编辑业务。最搞笑的是,我给她的几首小诗发表后,稿费寄给了郑春华,我多年前给郑春华老爸提起此事,他哈哈大笑。郑春华至今可能没搞清楚领了一笔小小的莫名其妙的稿费。
    全弟一篇《铜鼓的回声》,引发了我以上的回忆,当然也令我忆起我俩的交情和友情。我和全弟因农村报道而结缘,也由文学相结识。记得他曾在《劳动报》副刊工作过,欣赏我的散文诗并刊发过,后来到《新民晚报》联系郊区,我当过这家报社6年特约通讯员和多年美国版嘉定编辑,与全弟常相聚。我尤其要感谢他先后把曾元沧、戴逸如、龚建星绍介给我相识相交,使我对这些朋友的学识、文字等有较多的学习机会,并在学习、交往中建立了笃厚的友谊!我跟全弟1998年西藏20多天采访援藏干部的颠沛缺氧的经历,使我深感这个小我一足的属猴的兄弟,有激情,讲情义,在西藏都不忘做扶贫帮困的善事,而采写消息或通讯,那真的是好手快手,可谓倚马可待。读他一本又一本的纪实散文和报告文学,可一言以蔽之:全弟是名副其实的记者型的作家,又是作家型的记者。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