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铜鼓很有意思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0-07-14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月中旬,全弟有江西铜鼓之行。春华和我闻之触动。因为四十多年前,春华曾在铜鼓工作,我在1977年也去过铜鼓几日。瑞高便建议我们各写一篇铜鼓的文章,以记其史,以记其情。诗词可以互酬,散文亦能如是乎?瑞高可谓别具慧眼矣!
    于是提笔,写出了以下一些片段回忆。
    1977年是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50周年,为此,解放日报与文汇报各派出二人沿秋收起义的路线采访、组稿、写作。文汇报去的是徐开垒,另一人忘了姓甚名谁。解放日报有我与一个叫朱玉龙的同行。
    两报分头出发,我们的第一站是南昌。然后一路前行,行行复行行。时当7月,天气炎热。那时,还没有空调,路上热得走油。也没有好东西吃,通常在鸡毛小店打尖。时间长了,嘴里便淡出鸟来,身体也感到了疲累。那天,忽见路边的一个小铺子里,有一玻璃罐装的麦乳精,便立刻买下,讨了一点水稍作稀释,猛喝起来。麦乳精入口,经喉咙而下,直达胃部,在全身慢慢漫延开去,身体似乎还发出了吮吸麦乳精的无比舒服的滋滋的声音。有点梦幻,却是真实的。铜鼓以一罐难忘的麦乳精迎接了我。
    去了铜鼓几个地方,重点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具体参观内容不谈了,有史料可查,我只讲一些正史之外的事。这就讲到春华了。那天晚上,我与朱玉龙在纪念馆开了一个座谈会,来的都是写作爱好者,春华是其中一个。介绍说他是上海人,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里的,发表了不少作品,已文名四播。还有一个老乡,叫庄志霞,应是知青吧,当时在纪念馆里当讲解员,其他的没有记忆了。第一印象是,春华南人北相,小庄则是一副江南女子的温婉样子。两人坐在一起有差异之美。
    座谈会讲了一些什么,已经忘记了,无非是组稿吧。从组稿的角度看,这个座谈会是失败的,因为没人给我来过稿,但从交友的角度看,却又是成功的。因为春华成了朋友。小庄也与我有过一些交集。
    但认真说起来,与春华做朋友是以后的事。1977年应是初识,后来近十年没见面。1980年他调回上海嘉定,由文广局而电视台而嘉定报,搞得风生水起。好像到了八十年代末,我们才又走到了一起。我一直很奇怪,这段不短的时光他何以还不给我来稿?当然,好饭不怕晚,“晚”饭更香。此后,我们果然隔三岔五在一起吃饭了。于文友和酒肉朋友之间互动。因为他诗文写得好,所以应该以文友为主的。他的诗文为解放日报副刊以及《上海诗人》争了不少光。相比春华,小庄比较“念旧”,她早春华好几年就来联系我了。她去北京后,还准备组织我去西藏访问。我虽然没去,但一直很感动。
    前几天,春华在微信中说我当时为铜鼓写了《铜鼓望月》三首诗。其实,这是工作,至多是属于主旋律的一点收获。若论次旋律的收获,那就应该数结识春华了。
    此行收获满满。要离开铜鼓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听说城外有个池塘很美,于是与朱玉龙两人去一探究竟。池塘一般都是美的,这个池塘美得非常特殊——眼前、身边、水上、空中,都是萤火虫,密密麻麻的亮点,一点一点倒映在池塘上,池塘也成了一片星空。亦真亦幻,真叫人不知今夕何夕。心中便有了许多感慨,想不到铜鼓以“有点梦幻,却是真实的”美味迎我进城,又以“有点梦幻,却是真实的”美景送我离开。
    铜鼓很有意思。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