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送花与插柳
插柳是我国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一顶从汴京城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杨柳枝,这让我们知道至少从宋代我国民间就有清明插柳祭奠先人的习惯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京(开封),这似乎是北方的习惯,因为我们这里早就(不知早到哪时)看不到这个传统习惯了。不过,松江人陈金浩《松江衢歌》对于插柳之事也有一个描写:“清明风急纸钱飞,墓道松楸近翠微。小竹花篮装瓦狗,船艄插柳上坟归。”说明以前扫墓插柳的传统风俗在江南这一带也是盛行的。看来插柳至少有两成意思,既有祭奠亡者,也有祭扫归来压邪的意思。
寒食节,据说是对介子推的悼念,后来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说我国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后来当上国君(晋文公)后,介子推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以求他出来受封。介子推还是不肯,与母亲宁愿靠在一棵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第二年,晋文公与众臣去绵山祭奠,来到坟前,只见那棵死柳已经复活,万千柳条随风飘舞,文公怀念介子推,掐了一支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到头上。大臣们见了,也都学着折柳插头,于此,演化成民间每年清明节插柳的习惯,形成了清明节插柳植树以怀先贤的习俗,逐渐又拓展成为对志士仁人的祭扫缅怀。
清明插柳后来又有许多说法,有说插柳为防火避灾;有说插柳习俗是对歌女柳永的悼念;也有人认为柳是攻击鬼的利器,如有些地方的风俗,人若被害死或是冤屈而死,家属就让死者手握柳叶入殓,以为这样可以用柳叶变成的利剑向仇家报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用柳条作为辟邪之物。佛教中的南海观音更是直接,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握杨柳枝,为人间祛邪消灾。
总之,清明插柳的文化含义不外两层意思:一是悼念亡者,是与清明节祭扫活动是完全一致的;二是祛邪,无论是辟疫驱邪或是纳祥,都认为柳条是吉祥之物。
说到现代扫墓基本见不到插柳,都时兴送鲜花了。据说送花也是有一些讲究的,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则象征惋惜和怀念。要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还可以点缀以一些紫色,并且制成花束,整束地送到墓前……对此,我说不出何时兴起、何时流行,也不知有何文化内涵?我觉得可能还是舶来品。
说到柳树,白居易有一首《东溪种柳》诗中说:“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他说春天是栽种杨柳的好时机,又说杨柳是很容易栽种的树木。更重要的是杨柳是吉祥美丽的。你看杨柳初萌于春季,繁茂在夏季,枝条万千,柳叶葳蕤,勃发无限生机。你看春寒尚且未去,柳芽已经吐黄,渐渐地抽芽成长,在吹面不寒的春风中柳枝飘荡,在春天里柳絮翻飞,风情万种,大约这就是人们喜欢柳树的原因吧!我也很喜欢杨柳,特别怀念儿时家乡的小河旁一排排一行行柳树多么美丽动人。
我们要是还能在清明时节插柳、戴柳……去祭扫亲人也不失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