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大地上的脚步
这几年,我游览过多个古城城门,但当站在正定古城门城头,穿越里城门、瓮城门的时候,我还是震撼了。战友告诉我,正定城门修缮如此完好,得益于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领导时的重视。习书记多次说:正定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值得发扬光大。还说,“正定的历史文化这么悠久,咱们应该把县城好好整治一下,修缮一下。”
战友手指南方,说正定古城不远处,就是构成我国多部小说题材的滹沱河。正定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战友问我对昨天参观荣国府的感想。我概括三点:古(与《红楼梦》小说的历史背景吻合)、固(一砖一瓦都是真材实料,经得起风雨剥蚀)、紧凑。战友介绍,8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红楼梦》,正要寻找地点搭建临时摄影棚。习近平同志听到消息以后,马上派人联系,希望把《红楼梦》的假景建在正定。制作中心原计划投资49万元,让县里投资27万元,搭建一个2200平方米的《红楼梦》假景。习近平同志认为三合板搭建的设施经不起风雨,提议建一个“真实”的荣国府。想法提出来以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很高兴,立即同意。于是正定县投资350多万元建了个“真实”的荣国府。1986年建成开放以后,第一年门票收入达221万元,旅游总收入达1761万元。
我冒昧问了战友一句话:“习近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你们生活在这里,有没有见过他?”战友们自豪地说:“肯定见过多次。担任各级干部的,在大会小会看到主席台上的习书记。而且普通的市民、农民,也都看到过,很多人都与习书记握过手、说过话。”
战友说,当时全县有25个乡镇、222个村(大队),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所有村镇,有的村镇是去了多次。有一次,他与一名机关干部到永安乡三角村走访,看到路边坐着一个60岁左右的老奶奶,穿得很破旧,非常苦恼的样子。习近平同志马上下了自行车,俯身与奶奶说话。老人听力不好,听不清楚。旁边的村民说:“这老太太,无儿无女,身体也不好,生活可苦啦。”习近平同志当时就从身上掏出20块钱交到老太太手里。老太太虽然糊涂,话也说不清,但知道给自己钱的是好心人。她很激动,流下了眼泪,向习近平同志表示感谢。
习近平同志下乡从来不提前通知,有时候赶上大队部关着门,村里人说可能到地里劳动去了。习近平同志说:“这是好现象,咱们今天也不在这里等了,到村外田地里看一看,哪里人多咱们就到哪里去。”就骑车到村外田边,当时有几十个人正在锄地、间苗。习近平同志看到田头有几把锄头和锄地拐,就说:“来,咱们先跟他们锄地!”当时地里的禾苗半尺高,穿着长袖衬衫不方便,习近平同志撸起袖子就干了起来,他的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老百姓一看,有两个陌生年轻人帮忙干活,很高兴,干得更是热火朝天。干完活,习近平同志擦了把汗,才跟生产队长说:“我们是从县里来向大家征求意见的,现在歇晌的时间,咱们一起开个会吧。”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抽烟的抽烟,喝水的喝水,习近平同志就向大家征求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意见和要求。
习近平同志就是那样深入基层,平易近人。一直到他担任了总书记,许多老百姓在电视里看到他,才想起:“他就是我们正定县的习书记呀。跟我握过手呐!”
正定,留下了习近平同志激情洋溢的青春脚步,迈动着全县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坚实脚步。这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了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潮。滹沱河两岸,谱写着崭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