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七十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变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9-09-24 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今年七十五岁,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亲历七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六十年代时人们穿的衣服一般都是土布。土布就是农民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织、织布、染色,自己做衣服。也有叫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衣服。所以衣服的颜色比较单一,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身蓝色。当时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没钱买洋布,买布还要凭布票,所以很少看到穿洋布衣服。脚上穿的也是用土布自己做的布鞋。一件新衣服平时不舍得穿,要等过年,走亲眷,吃喜酒时穿。有句话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换句话讲一件衣服要穿九年之久。所以平时看到的都是穿有补丁的衣服。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提高,衣着也逐步好起来。农民也穿起了的确良、卡其等布料比较牢的衣服。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手里也有钱了,买布也不凭票了。商店里各式各样的新衣服应有尽有,再也不用自己做衣服了,想买就去商店买。穿了一、二年没有破又可以穿一件新衣服。现在衣服多样化、现代化。穿西装、皮夹克、牛仔裤。特别是女同志更是穿着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质地高档,款式新颖的衣服。脚上穿皮鞋,轻便鞋,女同志穿高跟鞋、高筒皮靴。再也看不到穿土布衣服的人,再也看不到穿补丁的人,再也分不清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人民的衣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六十年代从单干户、互助组、裕农社到人民公社。农民的口粮主要靠自己种植,定粮分配、凭票供应。平时饮食以素为主,鱼、肉荤菜基本没有。鱼、肉只有过年,过节买一点,而且凭票供应,还要半夜去排队,有时还买不到。。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粮票也逐渐不用了,如今人民的生活吃要讲究营养,要讲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种营养物质和热量摄入量。要求吃得健康。饮食要增加营养,菜市场上买菜要新鲜,要荤素搭配。要从多方面摄取营养,如牛奶、水果等物品。现在平时吃的菜比过去过年过节还丰富,隔夜的蔬菜都不吃了,再也看不到讨饭人了。人民的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六十年代农村里的住房都是祖祖辈辈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破旧的平房。也有一些贫困户住住草棚棚,农村里很少看到楼房。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农民有钱了,物质也丰富了。八九十年代农民都纷纷盖起两层高的楼房。有的还盖起了别墅。再也看不到住草棚棚的人家。00年后马陆地区大动迁,农民搬进了别墅群、复式房、高层群。还有在城里买商品房。每一家都有好几套房。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式样质量超过了小康型水平和标准。人民的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六十年代时农村里只有烂泥路,马陆地区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沪宜公路,而且只有两车道的石子路。相隔几小时一班的长途汽车再次经过。东西向一条广安公路是六十年造的一条烂泥路,作机耕用,没有公共汽车。农民出行非常不便。农村里连自行车很少见,所以农民到南翔嘉定只能靠双脚走。改革开放后各村都筑了机耕路,路面铺上石子,沪宜公路扩宽了,石子路变水泥路。宝安公路也扩宽了,烂泥路变水泥路。农民家里也纷纷买起了自行车,沪宜公路也有北嘉线,农民出行得到了改善。00年后马陆地区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面不断扩宽,水泥路改成了沥青路,东西南北路很多,还有高速公路,轨交11号线,出行非常方便,不仅有网络化公交系统,而且通市区、外省市的公交、铁路四通八达。现在农民家里每家每户都是电瓶车、摩托车,汽车,很多人家有两三辆轿车。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人民的出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七十年代马陆地区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