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手表看时代变迁
7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道德体系和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手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的变迁正是这场巨大变革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前,手表算是奢侈之物。一块“上海牌”手表价值120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半年的工资,而且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国产手表,如果是进口的,更是稀罕。于是,有人买了手表,晚上也舍不得摘下,即便是大冬天,也会将左手的衣袖挽得高高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他的手表。看个时间,左手会优雅地划个夸张的弧度,目的还是在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手表。
听老人们说:那时,无论城市、农村,结婚讲究“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即使不能全有,只要有其中的一、两件,对儿子结婚娶老婆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顺口溜是这样的,“飞鸽快、永久耐、骑上凤凰谈恋爱、戴上手表真是帅”。“飞鸽、永久、凤凰”,是当时中国三大自行车品牌,加上“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这几件产品绝对是当时中国轻工产品制造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每个中国家庭幸福生活的最好体现。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一夜之间,仿佛被压抑许久的创造力就被迅速激发出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供销社的商品橱柜里已能看到各式普通手表的身影,手表可以敞开供应,结婚的“三大件”也逐渐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由于收入的提高,供应的充足,手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成为一种普通日用品,作为财富象征的作用彻底消失。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各种石英表、电子表、机械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生产厂家变着花样推出各种功能和款式的手表在电视上播广告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短短的10多年,弹指一挥间,曾经是贵重物品的手表变得再普通不过,这不由得使人感叹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能量和领导人的决断力。
进入新世纪,手表的计时功能已被手机彻底代替。手机的出现,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蜕变。70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创新发展。我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也要与时俱进,为这个时代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