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老记”
2008年4月28日,“远香舫”开工,在政府的关怀下,众芳村60岁以上的拆迁老人被安排进过渡房“九州公寓”,我们夫妇俩也在其中。由于脑溢血后遗症的困扰,我的身体十分虚弱。一天上午,我独自一人从远香湖畔踱步回来,忽听到背后一阵木兰喇叭响。回头一看,一个年岁和我差不多的精干男子笑嘻嘻地向我招手,要送我回去。对于这个陌生人的盛情,我深为感激。由于归程不远,我只道了声“谢谢”,没有上车。
回到九州公寓,见传达室里一帮老人在嘠讪胡,我挤进去问,有没有见到一个人推着木兰进门?都说看到的。问“他叫什么名字?”“老朱!大名鼎鼎的朱惠忠你不晓得?”一个我所熟悉的作头(泥工)师傅告诉我:“他是我村的‘老记’(记者),出生在西云楼,当兵后做首长的秘书,复员转来担任上海新沪玻璃厂的部门领导。工、农、兵的门都进过。他为人和统,人缘很好。《马陆报》《嘉定报》上经常登他的文章。写的是本土人,说的是乡亲话,我们听得懂,也记得住。”“你今后碰到有意思的人、事,随时叫他采访。心中如有解不开的疙瘩也可告诉他,他肯帮你的。”一席话,说得我暖意融融。这位老朱,同群众贴得这样近,心中的底蕴又是这样厚,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起来。
老人聚居,蔬菜需求量激增。九州公寓前,小商小贩云集,叫卖声不断。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就有这么几个摊贩,见到有利可图,干起缺斤短两的勾当,群众意见强烈。有天早晨,我去看买菜,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闪出朱惠忠,拿着早已备好的“两不差”手提秤,把已经交易完毕的菜重新过一遍。发现有几笔缺秤严重,众目睽睽之下摊主红着脸,把分量补足。老朱既严肃又诚恳地对他们说要诚实守信,遵守商业道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取信于民。
全场一片叫好。有人说,这种事,只有朱惠忠才能做得到。
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嘉定区图书馆在远香舫专辟一个点,定期发送图书下来,朱惠忠自告奋勇担任了第一任管理员。他不满足于图书的排列有序,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书籍的推荐上。他还特意准备了新茶,供阅览客品用。书架背面,放置一只药箱,内装仁丹,清凉油及部分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宾至如归。
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备有一个记事本,随时把所见所闻记下来。我想,这个宝贝,就是他今后写作素材的“备胎”吧。长期积累,实属不易。
阅览室一开张,党员接踵而至。读书看报之余免不了谈天说地。朱惠忠注意到,他们为小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兴高采烈,也对某些管理不到位提出批评。有的意见还相当尖锐,是管理层所听不到的。他想到,何不一房两用,设一个党员议事点,定期把这些建言释放出来,收拢起来,供施政参考。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小区党支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采纳。每星期二下午,议事开始,与会党员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到会领导口问手写,与大家展开讨论,气氛极其活跃。这种民主作风延续了几年,到现在,已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老朱热衷于工作,却很少顾及到身体的承受能力。对生活的要求简单又简单。有时忙起来,顾不上烧饭,一碗方便面了事。忘不了那天,他骑车经过阿克苏路,发现同区居民XXX人车翻倒在地,他心急如焚,抢先赶去,把他送去医院。殊不知,病魔已悄悄地爬到他身上。隔天,感到不适,经医生一查,为轻度脑梗。
他的文章,多数是散文,一事一记,一题一议,行文明快,寓意深邃,饱含浓浓的家园情怀,充溢孜孜的进取之心。质朴之中见真谛,这是我的观感。
前几天,我碰到他问:“文章现在还写不写?”
“写。不过没有过去多。只要动得动,总想写一点。”
今年我76岁,他长我三岁,都是耄耋老人了。但他依然声音朗朗,谈笑风生。而我,被疾病所折磨,精、气、神,远叹不如。
生命不息,笔耕不止。这是他的选择,他的追求。多么难能可贵啊!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实际工作,他永远是我可敬的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