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负了好时光
我七岁那年进了方泰小学,学校在方泰镇上,我是个乡下孩子,离镇上的学校大约有3里多路程。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天的上学,天好中午也要回家吃中饭,要是遇到刮风下雨,特别是寒冬腊月那是很艰苦的。那时农村所有出入的道路是带茅草的烂泥路。再说,家里条件差雨天连得胶鞋也没有,记得我穿的是祖父祖母为我制作的“钉鞋”。 这种雨鞋既能防雨又能防滑。但这鞋子十分坚硬,穿上就会磕脚 ,脚很快被磕破了,疼得简直无法走路,我怕两位老人会伤心,在他们面前是不说的,一出村子,就把“钉鞋”脱了。雨天光脚走路,春夏秋三季天不冷光脚还可以,到了冬天就苦了……
方泰小学是一所很老的学校,据说是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建校,学校的地址在方泰寺前面靠西南角,建有一栋小楼。小楼有两层,上下4个教室,中间大约有半个教室大的一个小间,楼下为教师办公室,楼上是教师宿舍,这是学校的主楼。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教室就被安排到了东北角大庙里的一个叫“后寝宫”的大房子里上课。后寝宫教室前面大门洞开(没有开关的大门),后面有一排简陋的木窗,主要是为了透亮,两边的耳房里还堆了好多古装男女叫不上名字的菩萨,我们这些小孩子既好奇又胆小,既想看又害怕。一天,一名年龄较大的张姓女同学装神弄鬼,把大家吓得够呛。我本来是个上学积极分子,进了这个教室再也不敢第一个到校了。
在后寝宫里上课光线很差,尤其是阴天常常连得课本上的字也看不清。后寝宫的东边是盐铁河,后面是一条泄溇河,夏天还好,可是到了冬天,东北风直吹过来,大教室里时常冷到零度以下,同学们都冷得叫苦连天。老祖母怕我冻坏给我穿足了棉衣棉裤,一到上厕所时就麻烦了,手冻得连裤带也结不牢,有一两回还让老师帮的忙。
小学的前面有一片大操场,那是一块庙场,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方泰地区人民文化娱乐的一个活动中心,每隔十天半个月,嘉定电影放映队就会来放一次电影,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县里的锡剧团或者是外面的剧团来演沪剧、滑稽戏。我就在这片场地上看过电影《鸡毛信》《上甘岭》;锡剧《珍珠塔》《双推磨》;沪剧《陆雅臣买娘子》等。
解放之后穷人的孩子都想上学,由于学生大量增加,1950年扩建了小学的北部。北部位于方泰镇的北街,盐铁河的西侧,在火神庙前面。先建成教室3间,办公室2间和一个大礼堂。1954年又扩建校舍4间。当时,学校里除了上课之外还有许多额外的名堂,特别是“除四害”,老师一会儿安排我们赶麻雀,一会儿让我们捉老鼠,并分配任务,还要定期上交老鼠尾巴……我的朋友多了,玩的时间多了,学习的精力分散了,学习成绩就差了,经常被父母批评……幸好很快毕业离开了方泰小学。
后来,方泰小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几经搬迁学校的规模扩大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很漂亮,总的建筑面积多达17661平方。新学校分为行政图书楼、教学实验楼和生活体育楼三大部分。每次见到这个设备、条件一流的学校心里就感到欣慰,我就会想到儿时学校的穷酸相,就会想到我儿时上学、读书的艰苦,就希望如今的孩子们切莫负了这个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