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中绿地内的石库门房子
延中绿地靠近成都北路口有两排石库门房子,灰色墙砖,浅灰色石库门框,黑色大门,门上有红砖雕刻的装饰,现在可以看到沿马路那排房子的墙上有“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铭牌,在二大会址的后面是“平民女校”。当然,“二大会址”本来并不靠近马路,在其前面应该还有几排房子的。现在能够理解李达当时住在这里,将这里作为早期共产党活动地的地理优势,隐蔽性当也是一个因素,这其实是弄堂的中间部分,四通八达。
前后两排房子连接的弄口现在有“辅德里”石牌,但以前里弄牌铭并不在这里。现在前后弄堂都没有了,只有这两排房子。“二大会址”后面弄内的一个石库门洞边汉白玉的“平民女校”铭牌镶嵌在灰砖墙上:“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民女校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布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立”。
原来,这里曾经是风云际会的地方。
1922年初,辅德里42号的这座二楼二底的石库门房子突然来了许多年轻女孩。说是女孩,有的却已经30岁左右了,甚至还带着孩子;而有的又只有12或13岁的样子,她们不仅年龄差距大,看得出来各人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也不一样,而且口音也是天南海北的——如果有人注意过当时的报纸,当能知道,这里是一所女子学校——1922年2月6日《民国日报》上刊有上海“平民女学校”的招生简章。
跟随李大钊和陈愚生到上海的秦德君,当上了袜厂学徒,她的任务是学好了织袜本领后去“平民女校”教学生织袜。当时李达他们设想,学生劳动所得,可以作学校运转资金。在新思潮的鼓动下,秦德君们像飞出笼子的小鸟,自由地到处飞翔。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就是引领新潮流的,他在宣言中说:女子问题,实离不开社会主义。他指出妇女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经济不独立;因为经济不独立,造成了妇女人格不独立……男女都要工作,妇女不附属于父或夫,妇女们必须加紧自身的解放运动……李达也发表了《女子解放论》……在旧制度的压迫下,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纷纷集结到“平民女校”的旗帜下来。王会悟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接受了新思想,带头砸菩萨,宣传放小脚,提出要解放童养媳,还提出要解放丫头的口号。她从嘉兴到上海,投入女界联合会的工作,并和李达结为夫妇。
1921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有许多工作待展开,共产党需要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处所,王会悟就在自己住所(二大会址所在地)的斜对面凑了50元租下了这座房子。李达将其命名为“平民女学”。
王剑虹是丁玲的同学。在丁玲的印象中,此时的王剑虹,“好象非常严肃,昂首出入,目不旁视”,“但她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常常引得我悄悄注意她,觉得她大概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吧”。
为了追求新知,1920年春天,王剑虹到上海求学,她先到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做临时文字工作。正是在这里,王剑虹通过王会悟的关系,进入“平民女校”学习,并结识了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成为中共早期妇女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后来是瞿秋白的夫人)。
丁玲也是有新思想的女性,不接受包办婚姻,当她被逼婚时,同学王剑虹来“搭救”她了。王剑虹特意到湖南一趟,向她介绍了上海的这所具有进步思想的学校。于是,丁玲从湖南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平民女校”学习——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现在,这所房子成为了纪念馆。进大门后是天井,然后就是客堂间了。客堂间是展厅,史实在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非常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为了培养妇女干部,1921年10月陈独秀和李达着手创办“平民女校”。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办,其宗旨为“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平民女校”是中共创办的一所妇女工读学校,也是最早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意义还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一批妇女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独立、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勇气和精神。
展厅里有李大钊致同盟会会员吴弱男女士的信:“暗沈沈的女界,须君出来作个明星,贤母良妻主义么?只能改进一个家庭,妇女参政运动么?只能造成几个女英雄……”“平民女校”的负责人是李达、王会梧、蔡和森、向警予。办“平民女校”是一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替伊们介绍工作,使取得工资维持自己的生活,实行工读互助;二为年长失学的女子设专班教授,务使于最短时间,灌输最多知识;三为一般不愿受机械的教育的女子设专班教授,使能自由完成个性。教师有陈独秀、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陈望道等,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等来学校作演讲讲座……
1922年秋,应毛泽东之邀,李达赴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平民女校”由蔡和森和向警予负责,同年底因缺乏经费停办。
上世纪90年代末建延安中路绿地时,周围房子开始拆迁了,仅留这两排有着红色印迹的石库门房子。现在石库门房子掩映在延中绿地浓密的绿茵中,令人抚今追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