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裁缝
现在的女孩子(暂且这么叫着,多老都是孩子,而且,装嫩是时尚的,再而且,不是还有老顽童吗),最怕撞衫。何为撞衫?是女人都知道,就是有两个人在同一个场合,穿了同样的衣服不期而遇,啊,羞愧难当!恨不能成为隐身人在人群中一下子消失。这一天她的情绪之坏,可以相比失恋。
总结周围那些美眉避免撞衫的经验有这么几条:1、不要在自己经常活动的地方买衣服,有条件的到国外去买,条件差点的到外地买,比如香港啊台湾啊什么的。2、如果非得在本地买,那就买贵的,越不值越买,你想啊,大家都说这衣服不值不值,还有谁买,你不就独一无二了吗?3、请私人设计师和贴身裁缝,度身定制,但这一条最难,其水准要够得上名牌,比如《巴拿马裁缝》,或者至少要够得上伪名牌,不是街头巷尾那些乡下来的裁缝师傅所能胜任的,如果你不是王妃或大富翁恐怕难以做到。4、只有DIY自己动手做了,这一举措倒是又时髦又别致,可以留待大家去努力。
总之,撞衫虽如失恋之痛,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虽然也有些困难,但也只要努力,总也有可克服的一天。而如果撞上的不是衣衫而是人名,那尴尬可就大了。难道你立马改名?改了又撞怎么办?
话说有一天在单位,一位同事见面就和我大谈澳大利亚,开始我还应答得挺好,后来就听出些不对来,他说看了我写的有关报道之类,我可以万分肯定、非常负责任地说,我没写过澳大利亚一个字,我怎么能贪别人之功为己有呢?在我的经验里,与我同名的几乎没有,所以我断定他是看错作者名了。
后来,有朋友打来电话祝贺我在台湾出版的新书发行,我有点拿不准,前一段是有出版社与我谈起台湾欲买版权的事,但好久没有下文。朋友说,上网查吧。上网,果然是我的书,这一次没有弄错。而与此同时,我发现上次同事与我谈澳大利亚也没错,是有个也叫“朱蕊”的人在写国际时事报道,同事只认识我,当然以为是我写的。令我吃惊的是,怎么还有那么许多“朱蕊”?最小的大约10岁左右,在一份什么小学升学名单中,大的也就70年代生人,有一位“朱蕊”还做了个人主页,何时出生,哪里毕业,专长如何,像求职的自荐报告。
网络好也不好,好是我一上网,要查的都查出来了,不好,是让我知道自己还有那么许多拷贝,我不是唯一啊!真是拷贝倒好,文件就不会丢失了,而这时它又不是拷贝了,文件该消失的时候还得消失。
名字又不是衣裳,说扔就扔掉了,这撞上了,你说怎么办?或者如同撞衫那样总结出个1、2、3、4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