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则徐出生地品茶
清乾隆年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用教书所得积蓄典得福州左营司(今中山路)小屋一座,几年后,家境稍宽裕,遂买下此房。房屋为木结构,较简陋。林则徐描述:“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皴,恒至漏尽。”
林则徐出生地1997年修缮后被列入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9月,我应邀在这里品茶并为读者签新书《寻茶记》,可谓难忘。2006年,我策划编辑《人文嘉定》,得知林则徐在道光年间为治理浏河两次到过嘉定,因仰慕明代文学大家归有光,还专程到安亭震川书院。忆及林则徐当年行迹,一百多年后,我到林则徐出生地,也算是嘉定学人的一次回访。
主办方“心洁茶业”把林则徐第六代嫡孙、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强先生请来做嘉宾。由林则徐后人陪我参观林则徐出生地,听他讲祖先身世,给我留下的记忆太深刻。
林则徐“虎门销烟”可谓妇孺皆知。林则徐善治水,我也略有所知。让我新知的是林则徐与茶的千丝万缕关系。18、19世纪,中国茶叶成了英国的重要进口商品,用什么来换取中国茶叶?唯有白银。之后白银短缺,东印度公司提出运送鸦片到中国,用鸦片的销售收入换取白银,用以支付购买茶叶等货款。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极大危害。道光十八年(1838),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4月,林则徐上奏《英国等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建议“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在鸦片战争之前,还有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炮火硝烟的“茶叶战争”。
“佛戒偏宜宽酒户,诗情都为检茶经”,“银瓶乍泻秋涛日,石铫新煎活火红,茶梦圆时参梵课,几声钟磬翠微中”……林则徐的许多诗文都表达了他啜茗吟诵的喜茶之情。“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道光九年(1829)夏,他为父丁忧守制时,在《和冯云伯》一诗中,还不忘夸赞家乡的武夷茶。
林则徐喜爱茶乡闽北,“余家福州,距建溪五百里,然每出闽境必取道焉。尝览其山川,接其人士,未尝不欢然意满,盖余驰外者数十年矣。今春过建州,慨然有移家之志……”这是1850年他为昔日鳌峰学友、建瓯人黄封70岁时写的“寿序”中的句子。“欢然意满”,乃至一度想迁居闽北,我想除了闽北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外,就是满山茶园弥漫的茶香。
1828-1829年,福州贡院整修,林则徐应邀撰联:“攀柱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句中尽现士人煎茶与修身读书的甘苦。林则徐“花气入簾松翠在壁,琴韻流阁茶香绕庭”和“竹露煎茶松风挥尘,桐云读画蕉雨谭诗”两对茶联分解后更是成了“心洁”多款好茶的茶名。品茶时“茶香绕庭”、“岩香心洁”、“深凹古韵”、“乌金岩韵”等每款茶都让我有“地久天长”“欲罢不能”之感。这“茶香绕庭”等茶名,就是林则徐茶联中的词句。
1997年“心洁茶业”创立,她的第一家门店就设在刚对外开放的林则徐出生地。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今天,“心洁”已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心洁”是在林则徐出生地成长、壮大的。
几年前,我曾有文《吴三地的老枞水仙》感慨“心洁茶业”在吴三地的老茶树很深很远的根。这一回,在林则徐出生地品茶,我觉得“心洁”岩茶的根更深更远,甚至可以一直延伸到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