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吃货在猪年的企盼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9-01-29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尽管健康养生讲座号召“多吃白肉少吃红肉”,市场上鱼虾水产、鸡鸭牛羊食品非常丰富,但对许多普通百姓来说,猪肉还是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但是,我们感叹:“现在的猪肉怎么没有记忆中的香味了?”童年的记忆中,如果村里有人家吃猪肉,,附近人们会闻到猪肉的香味。投笔从戎戍守在东北边陲,开饭时间,看到菜碟里土豆、萝卜中夹着几片猪肉,一下子胃口大开,两晚高粱米饭就下肚了。
    猪肉没有以前香,有人说是以前食物贫乏,难得吃肉感觉就特别好;说军人训练体力消耗大,开饭时候胃口好;说现在市场繁荣,食品丰富,把人们的胃口“引刁”了;也有说是饲养方式和饲料的改变、以及抗生素、泔水猪,使猪肉的品质严重下降。
    前年在一家超市闲逛,发现猪身同样的部位,因为不同的品牌,价格差异很大。比较著名的有爱森、双汇、金锣等,比没有品牌的同样部位猪肉高30%左右。而东北的一个品牌,价格更是高出一倍。我花近百元买了2斤五花肉。回家煮了一会,肉香飘满家中。对了,这已经近乎童年时候吃到的肉味了,已经近乎军营里炊事班自己喂养、自己斩杀的猪肉味道了。这种猪肉,只需少量的姜葱蒜酒调料,就可以征服人们的感官。我突然明白过来——现在很多猪肉口味不如人意,除了饲养过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几乎被忽视的原因,就是,猪的品种变了。
    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至少有9000多年的历史了。讲究表意的汉字里,说棚顶下要喂养着猪,才是一个“家”。人类在各自特定的地域、气候条件下,采集本地的农作物,喂养猪群;猪群给人类提供肉食。各地的古文明、古文化,其实是有猪默默的奉献。四川的回锅肉,最好要采用当地的品种成华猪。正宗的东坡肉,选用的是浙江“两头乌”(金华猪)。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宣威火腿,用材是乌金猪。我童年时期,老家许多农户喂养的猪,黑毛、白蹄、满脸皱纹,但皮肉红润,肥瘦相间,细嫩鲜香。这就是现在被认定为我国重要原种猪太湖猪的支系——梅山猪。
    据国际组织调查,世界上猪种有300多,其中125种在中国(半个世纪前剩88种)。各地的“本土猪”满足了豢养它们的人们的味蕾、营养、乡思,但是也各有一定的弱项。主要是生长期长、瘦肉率不高。上个世纪末叶,因为市场对猪肉需求激增、片面相信肥肉有害,大量、迅速引进国外品种。养殖户优先考虑成本,许多洋猪就受到青睐。本土猪养殖期在9个月以上,而杂交洋猪的出栏记录,7个月、6个月,有的仅仅4个月就可以走向屠宰场。英国的大约克夏猪、丹麦的长白猪、美国的杜洛克猪,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逐步蚕食中国的生猪市场。1994年之前,中国土猪约占90%市场份额,2007年,这个份额已经不超过2%。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里,31个品种濒危,有的品种已经灭绝。
    去年,当一种“非洲猪瘟”蔓延半个中国,有识之士更加认识到,除了肉质和口感,中国本土猪还具有对环境的抗逆性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高。所以,有人呼唤吃货,提出:让吃货拯救生态。也就是说,市场上可以有多种猪肉供应,土猪肥膘稍厚、价格明显高,但是口感高出一大截。让吃货们感觉,这个价格“值”,愿意买,放心吃,催发养殖户养殖本土猪的积极性。
    吃货属于消费端,养殖结构和饲养方式位于供给侧。吃货的味蕾爱好,消费习惯,刺激了市场;市场的反馈,影响着养殖户的原始冲动。供给侧与消费者互动,促进本土猪逐步恢复元气。能够经常吃到油润润、香喷喷、没有病毒和污染的中国本土猪肉,这就是我对猪年的期盼。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