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灶火”看伲农民生活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七年前,我家住房动迁,搬进了立新路旁的复式新房,用上了管道燃气,终于彻底告别了柴灶、煤饼炉。
农村老一辈都是用柴灶炒菜、煮饭、烧水的。那是很麻烦、很辛苦的。家里柴间一定必备,用来储存干燥的稻柴、花萁、豆萁等,以免淋湿了柴草而烧不成饭。灶头是“两眼灶”或“三眼灶”,炒菜、煮饭时既要不时往灶膛里塞柴把,又要起身翻炒镬子里的蔬菜等食材,正所谓“一把上,一把落”,灶上灶下的忙。这搭柴把也有节柴的窍门,既要耐烧又要火旺,柴把要横搁在灶膛里,还要把“灶心”拌空。打柴把看似简单,没经历过的年轻人还真一下子弄不明白呢。有时只烧一个菜,为了省点柴,便在泥做的“行灶”上引火烧煮。“行灶”是没有烟道的,弄得满屋子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连连,眼泪水也出来了。灶头上的“汤罐”、“发镬”里的水,待饭、菜煮熟了,水也热了,便可用来洗洗刷刷甚至洗澡,倒也可谓一举两得。“穷灶前,富水缸”是又一个关键词。喻为灶前不堆柴,防止火星飞溅着火;水缸要常满,以备扑灭初生火情,十分符合现在的消防理念。
小时候就听说上海市区里人用“煤气灶”烧饭,但那只是美好的憧憬,“痴人说梦”而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上了煤球、煤饼炉,比柴灶是先进多了,但每天生炉子也够烦的。而且煤饼、煤屑只有城镇居民凭卡计划供应,我伲农民是“背心上拉胡琴——挨不到的”,全靠城里的亲戚、朋友省下来接济我们。为了节省煤饼,这炉子几经“技术改造”,既要省煤,又要确保晚上烘炉子;煤饼是利用休息天自己敲出来的,厚薄不一,厚一点的用来烧饭、煮猪食,薄一点的用来煮菜、烧水,总要想办法悠着点,勉强维持够用。烧煤饼炉是急不出的,有时正烧着、煮着,煤饼烧光了,赶紧加煤饼,芭蕉扇啪啪啪一阵猛搧,才见火苗重新窜起来。
动迁住进了新房,柴灶拆掉了,煤饼炉丢掉了,小时候用煤气烧饭的愿景终于梦想成真,全家人都开心!现在烧饭炒菜只要开关一揿,“卟”的一声,蓝幽幽的火苗就窜出来了,烧饭炒菜又快又省心又安全,一桌菜肴,功夫不大就端上来了,全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
从柴灶到煤饼炉到管道燃气,三把“灶火”历经了几十春秋。日脚过得怎么样,我伲农民心里最清楚。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舒心,真得感谢党的好领导、改革开放好政策。社会发展了,经济上去了,我伲农民的日子真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