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来临,重温一个比喻
在老话中猪猡的名声不佳,人们往往把猪比作笨拙的典型。如蠢笨如猪、猪头狗脸、猪嘴吐不出象牙……可见猪猡向来被归于丑角一类,形象低劣、毁誉连连。但也有一个场合,它的声誉地位却挺崇高的,高得可与凤凰、猛豹平起平坐哩!
那就是在写作上,有一个高标准:凤头、猪肚、豹尾。
无论散文、小说、剧本以及论著,达到这么个境界,才可称为上乘之作。这是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里所引元代文学家乔吉的深刻比喻:“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接着,陶宗仪又作了阐述:“大概谓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个形象美秒的比喻,六、七百来一直被文论家们所肯定与赞赏。
六、七百年后又逢猪年的今时,我正想与文友们再次重温而咀嚼这个美妙的比喻,恐怕比吃红烧肉来得耐人寻味吧——
这凤头,那是神鸟凤凰的头,我未见过,但从古画中看,与孔雀、鸳鸯、雉鸡的头近似。那可是绝顶的精巧、精美。文章的开头要是有这般笔墨,谁个不想读下去呢?自然更想看看这猪肚子里的货色了。
这猪肚的比喻,真是秒语悟人。你想在动物的肚子里有哪一个能蕴藏如此内容丰富、花色品种繁多、可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的?唯有猪肚吧!它那便便大腹可以做出东坡肉、古老肉、炒腰花、白蘸肚、红烧圈子、炒猪肝……怪不得农家常说“猪肚可烧一桌酒席”。要是我们文章的内容有着如此的丰赡,那就可避免被人耻笑文如“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上海瘪三”啦!这比喻启发我们:文章的内容乃是全文的中心肉段,那就该搜罗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现实事例与史料),如猪肚内的五脏六腑,而后加以洗涤(甄选真伪优劣),挑剔(选择典型突出有代表性的),而后精心加工。
也就是说,有了充分的写作材料,还得用描绘叙事议论等等多种表现手法表达。正如有了大堆上等食材,还得讲究厨艺,使出那般炒、烩、炖、炝、烤、炸、熘、爆等等的手艺,才能把这些货色制出脍炙人口的美味——才可称得上佳肴。从写作角度讲,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表现方式,使行文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当读者欣赏着这样的文章,就如品尝佳肴美味,口齿生香,回味无穷:谁个不击节赞赏呢?
至于说到豹尾,山里人就有句俗语:“豹尾如铁棒,一扫断人头。”——这比喻启示我们写文章的结尾该是个结晶体,是全文结的果,是最后的论断。最高境界就应像豹子尾巴这般地干脆、有力、凝练。
每当猪年,我都会想起这个比喻;时时提醒自己在作文时向这个标准努力;现在我也希望文友们能认同这个看法;更愿我们爱读的《马陆塘畔》上,在猪年里,有更多的“凤头、猪肚、豹尾”式样的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