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印记
弄堂,是江浙沪一带特有的民居形式,在北方则称之为胡同。弄堂也好,胡同也罢,都是由连排的老房子所构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构成了普通人家最常见的生活空间。
童年的我,生活在浦东南汇的一个古镇上,老家的斜对面就有一条狭窄悠长的弄堂。穿过弄堂,可以到我的姑妈家,因此,儿时对弄堂的印记可谓深之又深。
穿梭在弄堂,似乎很难感受到四季的分明。
春姑娘衔着花枝唤醒大地来了,弄堂里却丝毫不见一丝暖意,冬天的余威依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肆虐着,墙角处荒芜干枯的野草,萎缩在碎石缝隙中,难见一线生机。尽管外面已是春光明媚,暖意融融,此时,穿行在弄堂里,会让人顿感寒气袭人,催促着脚下的步子,快快走过,不经意间,弄堂仿佛成了冬天的缩影。
唯有夏天,弄堂才成了人们享乐的天堂。当大地被炽热炙烤得连风都在“狐假虎威”时,一到弄堂口,穿弄堂而过的风立马会变得柔情万种,那股扑面而来的清凉,惬意,简直令人难以言表。尤其一到夜晚,弄堂口,更像是一个乐园。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乘风纳凉,也有借助弄堂口的路灯,摆下棋盘杀个“你死我活”的。小孩则有玩耍嬉戏的,也有依偎在大人的膝下,一边听着大人讲牛郎织女的夜话,一边静静地享受大人手中摇曳着一把蒲扇送来的习习凉风。
那个年代,夏夜的弄堂虽然不乏喧哗,但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祥和、温馨的印记。
当秋叶飒飒飘落时,弄堂又多了些许寂静,走进弄堂,偶尔会听到秋虫的鸣叫声,时不时地会让人勾起萧瑟缠绵的情怀。牵着手的情侣相互倚靠在布满青苔斑驳的弄堂高墙下,卿卿我我,全然不顾身边不时蹿出追逐奔跑的小孩。
弄堂似乎最早能听到冬天脚步声的。寒潮袭来时,弄堂墙角的沟坎里早已凝结起薄薄的冰层,撬起一块冰碴捧在小手心里,看着冰碴慢慢融化,是小孩常玩的把戏,而最让小孩期待的,莫过于雪花飘落到弄堂的那一刻。当弄堂裹上厚厚的银装,在弄堂里打一回雪仗,不啻于过了一个盛大的节日,那份无拘无束,那份放肆快活,现如今的小孩恐怕很难再有体验了。雪仗过后,弄堂里的积雪,倘若不及时清除,很快会结成冰,此时,再过弄堂,那绝不是穿行这么自如了,不是爬行,也一定是挪步而行,且手要紧紧地贴着墙面,不然,滑倒,摔跤则难免了。某一年,如恰逢一场大雪的话,弄堂的积雪往往到第二年开春还不一定能全融化掉呢。
儿时,整日在弄堂里来回穿梭,不曾想过,弄堂有什么特别之处?于今想来,正是弄堂里的四季风情,给了我放飞的遐想。弄堂,我童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