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井”与“天高三尺”
近日某报载广东电白县庄垌有一口罗城井。罗城是广西辖下的一个县,广西罗城的井,怎么会在广东电白出现,是不是济公使用乾坤大挪移之法把井从罗城移到了电白庄垌?答案是非也。那么广西罗城的井怎么会走到广东电白?原来这个井的背后有一个让人不胜感叹的动人故事。
明代弘治年间庄垌人黄廷圭,在广西罗城当了五年知县,这时他母亲病故,按古制需丁忧(离职)守孝,离开罗城时,罗城数百士绅百姓泣泪相送,并自筹千金相赠,黄坚辞不受。于是罗城人凿石栏井口,相率百余人,把石栏井口从罗城运至电白。在庄垌黄廷圭的乡居旁掘地及泉砌成一井名罗城井。试想这一百多人用肩扛背驮,车载船运,跋山涉溪,风餐露宿,走过了近两千里路云和月,他们不辞辛劳地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答案很简单:报恩使然。
原来黄廷圭是一个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人称“黄天平”,天平是秤。有古语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百姓就是定盘的星”。
这使我想起了历史上有些贪官的不齿行为与“罗城井”的故事判若云泥。清朝初年昆山有一任知县杨廷正是一个贪官,他与地方恶霸勾结鱼肉乡里,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有乡贤决心为民出气,决定聚众送一块书写着“天高三尺”的匾。“天高三尺”意为杨知县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使昆山的地低了三尺。一日乡贤率领百姓敲锣打鼓到县衙送匾。到了县衙,随行的百姓越聚越多,正好被路过的顾鼎臣看见,顾一看写着“天高三尺”的匾,就询问原委。在百姓的叙述中了解了杨廷正的罪恶行径就仗义执言,把杨廷正的罪恶事实写成诉状投呈到州府,最后终于把这个无耻的贪渎之徒扳倒,为昆山的百姓挣得一片蓝天。
“罗城井”故事中的黄廷圭,与“天高三尺”故事中的杨廷正都是知县,都是百姓的父母官,一个爱民如子,民知恩图报,使黄廷圭贤德留青。一个只知搜刮百姓,罪恶昭彰,被后世唾骂,被永远地钉在了道德的羞辱柱上。人心的向背是这两个故事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