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刘郎无恨蓬山远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8-10-29 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听说此行目的地名叫达蓬山,我想到了李商隐的诗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明明知道,诗人笔下的蓬山,是神话中的仙境,与达蓬山完全两码事,但还是回味着李诗朦胧、空灵、惆怅的意境。没有想到,导游介绍,达蓬山虽然不是蓬山,名字却真的与蓬山很有关系。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求仙问药。其中第五次是公元前209年冬,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皇子胡亥陪同下,取道南线,“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来到当时紧挨海岸的慈溪香山。始皇帝与随行们极目东望,但见烟波浩渺,海市蜃楼,仙气飘逸。于是,将地名由香山改为达蓬山,表示这里是出海的码头、中转、跳板,也希望有个好口彩——由这里出海,必定会到达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寻到健康长生的灵丹妙药!
    达蓬山海拔400多米,山谷幽深,峰峦簇拥,芳草绿树,满目苍翠。位于仙佛谷的徐福文化园,应该看做是整个达蓬山的核心景区。这里有徐福东渡摩崖石刻、秦渡庵、小休洞、跑马岗、仙饮潭、御马坟、千人坛、龙门坊、方士石、灵台石、风洞岗、望父石、徐福祠、求仙亭等与徐福东渡有关的历史遗迹。
    其中的徐福东渡摩崖石刻,大约发端于唐宋年间,石刻面朝东南,高1.2米,宽3.5米,展现了“人马步金桥”、“鲤鱼跳龙门”、“麟凤呈祥瑞”等场面,表现了徐福率童男童女从达蓬山东渡出海的史实。在诸多以徐福为题申遗的城市中,这处石刻是慈溪的一张加分牌。我观看的时候,感觉因为石质坚硬,风雨剥蚀作用没有完全影响画面的观感。特别是人马步金桥的雕琢,详实、立体、生动。有些部分因为石质风化,难以辨认。现在,已经增加了一些保护措施,让这件文物更好的维系延续。
    “一人东渡,五地申遗”,山东、江苏、浙江,都搜寻到不少“佐证”,希望开门纳“(徐)福”。考证历史,应该是专家之事,我等此来,就是享山水之风光,发思古之幽情。明末文人黄宗羲《达蓬纪游》诗云:“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
    徐福东渡,初衷是为帝王寻求仙药,客观上开辟了通往朝鲜、日本的海上通道,在东邻传播了秦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由绳纹(原始)文化向弥生文化(铁器耕作)飞跃,徐福在日本被称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祖上就一直认为是徐福的后代,羽田孜还来慈溪三北一带寻根。
    在“秦渡庵”,有古代海航的艰险史料。碧波潋滟的“仙饮潭”,是试船、练水手的训练基地。徐福和水手们,知晓海上风波险恶,船体质量、操作动力、物质保障、协调指挥,都是艰巨的系统工程。他们知道,要经过艰辛的跋涉,无数的探索,还有许多的失败和牺牲,才能抵达理想中的仙境。在“徐福养生文化馆”,陈列有古今经络养生、草药治病、气功拳操、情志调理、术士炼丹等方面的论述、实物。自古以来,为了战胜病痛衰老,为了延缓生命,方士、医家、拳师、药祖都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一部分被认为无效、或者有害,于是销声匿迹了。一部分感觉行之有效,或者被现代医学证实了的,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仙佛谷,开辟有“百草园”“徐福养生药草园”,就是试图让古人的探索成果为今人服务,让林间的特产走向市场,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行走在仙佛谷的山路上,我又想起了李商隐的另外两句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养生休闲,追逐理想,不必再去迷恋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只要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艰苦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仙境不在海外,幸福不必远求,舍得奋斗,处处都是美丽蓬山!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