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驻地见闻录
1970年,我连队参加修建襄渝铁路,驻扎在汉江边一处叫大坝的山坡上。这里地处汉江中游,从岚河到安康,水路90里,当地船工都说这段河道是“急30、慢30,不急不慢又30”。船只从上游火石岩的急流险滩中闯过来,进入了慢30后,江面豁然开阔,水流潺潺,泥沙深沉,将北岸转弯处淤滞100余米的洁净沙滩,人称大沙坝。
从大沙坝往南看,有座挺拔的天柱山。从江面到峰顶,约有800米高,山头常隐现在云雾之中。顶峰平坦处有一座大庙宇,人称天柱庙。我连的驻地一天柱山遥遥相对,中间夹着一条碧波流淌的汉江。在对岸山坡上,有七八户人家,因江宽水缓,人影绰绰,船工们绷紧的神经可稍作放松,不时飘来几句歌声。满眼青山绿水,胜似人间仙境。
有一次,我约陈文和连长,带上通讯员,摆渡过江去爬天柱山。刚来到山腰,人已处在云雾之中。待钻出云层,眼前呈现出变幻翻滚、气势磅礴的云海。在这之前,我从没有看到过如此壮观的景象,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仍大呼值得,兴冲冲地继续往上攀登。进入山门前,见一尊石佛仰面半掩在地面,石佛身长约2米,造型丰腴,极可能出于盛唐。庙内房屋众多,僧人们挺客气,还送我一本魏碑体字贴。在庙里,我看到一口井,心中挺奇怪,这么高的山顶上,怎么能打井?和尚答:“山多高,水多高,水比山高”。当时未听明白,觉得和尚说话挺奇怪,充满禅机。后来定神一想,果然有道理。水变蒸气成云,云多了成下雨,雨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比山高。而且这句话喻示了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道理。原来和尚懂辩证法,倒是没有想到过。从庙里出来,云雾已经散开,登高览胜,只见远近山峦险峻无比,一直延伸到天际,人仿佛站在天地之间,不由得心胸开阔,意气风发,好爽好爽。
从表面上看,这里环境优美,但由于交通闭塞,物产难以外销,老百姓仍过着赤贫的生活。刚到这里时,部队先要修建一条施工便道,江边有一户严姓农民的房屋受到影响,要拆迁。政府安排他们全家暂时借住在我们连部附近的王姓农民家中。4个大人,6个小孩一起住在王家的三间房屋内,很拥挤。两户人家都没有床,睡在用树枝铺垫,再垫上麦秸的地上。用石片彻的灶,不彻烟囱,生火煮饭,满屋烟尘。老王说:“这里人家都一个样,可防蚊子袭人,长年累月,土墙和房梁熏得乌黑。”我们连队来到沙坝的第二年春天换发夏装,交旧换新时,我让司务长拣几顶旧蚊帐和一些旧衣服送给那两户农民,他们都欢喜不已。
山区的教育也是个大问题,从我们驻地往上走,翻过一座山头,有一座小庙,两间破败的房屋,这就是这里的小学。有一次,部队帮老百姓秋收时我去过一回。学校里只有一个女老师,十几个学生。见我们站在门口,女教师宣布下课,邀我们到另一间屋内。里面没啥桌椅家具,靠里边砌了一只无烟囱的土灶。女老师自我介绍是民办教师,每月十几元工资,已经很满意了。她告诉我们,多数学生交不起学费,新课本不够,就到安康城里去收些旧课本。一年级升二年级时,课本留给新入学的孩子用,每个年级只有几名学生,有一年四年级成为空班,因为稍大的孩子要帮家里种地砍柴。这可真应了苏东坡的诗句“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识可以休”。
听着女教师的介绍,我的心情很沉重,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又没有文化,这些都是贫穷落后的原因。常言说“若要富,先修路”。铁道兵进山修铁路,是给当地百姓播下幸福的种子。我们今天吃点苦算什么,只要能让山区的百姓通过便捷的交通发展经济,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心愿就达成了。我的这种想法,通过连队的思想教育,激起了全连干部、战士为百姓造福的参战热情。施工过程中,干部以身作则,党员冲锋在前,很快完成了修筑公路便道的施工任务,全连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襄渝铁路大会战。战友们决心用双手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钢铁的彩虹使这片贫穷的土地充满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