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妈妈的酱瓜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8-08-21 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小时候在家乡的马陆塘里,好奇地看到缸甏船,专卖宜兴产的陶器—缸甏,器型硕大,大口的是缸,束口腹大的是甏。还看到了熟悉的器型:侈口、斜腹,呈倒梯形,这就是酱缸。家里常吃的酱瓜就来自酱缸。南方农家几乎家家有酱缸。怪不得柏杨先生有“酱缸文化”的阐述。 

    黄梅季节到了,妈妈又开始忙碌起来。 准备了充足的黄豆、蚕豆、面粉,蚕豆煮熟去皮成豆沙,黄豆炒熟了磨成粉,空气也变得香喷喷。豆沙、豆粉和上面粉,加入适量盐,反复揉搓,制成饼状,谓之酱王。入大锅开水中煮得氽起来,熟了,用笊篱捞起,摊在芦苇帘子上晾干。然后,一切四再晒干。让它发霉,长出长长的白毛,又变得青霉蓝绿,惨不忍睹,发出霉味。妈妈说“霉得越结棍酱就越鲜美”,其实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蛋白酶,将培养基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择一晴好天气的早晨,做酱了:把发霉的酱王在清水里洗干净,放入盛着冷开水的酱缸里,渐渐化成酱。酱缸须放在专制的架子上,露天让太阳晒。如遇下雨,必须马上罩上伞形的酱缸帽,一旦雨停,就把帽子摘去。几天后酱成,发出香喷喷的鲜味。

    妈妈就忙着做酱瓜了。从自留地上采回长长的、嫩嫩的、或绿或黛的生瓜(又名菜瓜),如果不够还需起早去菜市场买。先把生瓜劈成两爿,刮去籽,用盐腌制一晚,第二天赶在出太阳前把生瓜轻轻地放入酱缸,让薄薄的酱淹没生瓜,生瓜便开始变成酱瓜了。千万别小看了上面的步骤,从挑选食材做起,生瓜的大小、嫩老及腌瓜量与施盐多少均要适中,在酱缸内的时间视天气阴晴、太阳光照的强弱来掌握等,所有的标准都在妈妈的手上和心中,这种标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不可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酱瓜来。我们早就急着品尝酱瓜了,妈妈说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出缸,这时的酱是凉的,就不会坏酱,如果当天傍晚出缸,因为是热酱缸,易坏酱。她看着我们急吼吼馋老样,就小心翼翼地在酱缸里捞出一块用筷子刮去沾着的酱,扯成小块,让我们尝鲜解馋。

    妈妈做的酱瓜实在好吃,上至医院教授、汽车集团的专家,下至邻居小囡,无论是食不厌精的吃客,还是前卫的吃货,都吃了再想吃。早餐喝粥时来一块,爽口提神;中饭时也可以来一块,开胃爽口,还可替代一道菜;下午如果觉得肚子饿,“淘汤饭”(嘉定方言,意为凉白开兑饭)与酱瓜更是绝配,比一杯咖啡一块甜品的洋式下午茶更适合咱嘉定人的口味;甚至感冒发烧没胃口的时候,只有新鲜粥+酱瓜的组合才吃得下去。总之,妈妈的酱瓜可以说是菜中百搭,对于不缺荤腥的现代人来说,它绝对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味佳肴。

    大半个夏季,妈妈被酱缸所累,一拨新酱瓜出缸,又一拨生瓜下缸,乐此不疲。出缸的酱瓜,除了满足日常口福,大部分则稍加日晒(晒到什么程度妈妈自有掌控),然后撕成小块拌上白糖乃至蜂蜜装瓶密封,以供日后享用,直至来年。看着一个个满载的玻璃瓶,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人间美味,这瓶中的酱瓜,又有甜滋滋醇厚的美味,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这么好吃的酱瓜当然是供不应求的,受限于酱缸的大小,一次只能做出三、四瓶,每瓶也就500克左右,每年能做的季节只有盛夏季节 。所以,妈妈每年要收集好多玻璃瓶。

    第一批酱瓜首先要给老客户医学院的王教授,不够是肯定的,他还会再要一、二 。其次是亲家老朱,不够也是肯定的。有一年,老朱的一位亲戚生病住院,吃什么都没胃口,老朱叫亲戚试吃家里舍不得吃剩下的半瓶酱瓜,没想到一吃就放不下了,然后那剩下的半瓶老朱自己就无福享用了。因为只有老两口在家,有时懒得买菜烧菜,索性以酱瓜代菜,这一天的三餐都以粥与“淘汤饭”轻松对付过去了 。

    第一批分发完毕,第二批制作完成可能已经是半个多月以后的事了,因为这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尤其是新鲜的生瓜买不到;天气也是个重要因素,有时阴雨连绵,就必须等到天气预报说下个星期都是晴天为主。第二批要给我姐弟两各备上一、两瓶。第三批要给七大姑八大姨 、四邻五舍。等轮到自己,可能就已经是小暑节气,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进城以后,妈妈仍不忘旧业,只是酱缸换成了脸盆,酱缸架子换成了方凳,生瓜全靠买了。有趣的是,邻家的女孩吃了妈妈的酱瓜,叫自己的妈妈以后就买这种酱瓜,她哪里知道,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啊。于是妈妈当起了上门的酱瓜老师 。但妈妈说“这种会在手脚里的东西,别人是轻易学不会的”。我想,如果《舌尖上的中国》编导得知这个题材,会不会成为他们的“食材”?

    妈妈的酱瓜,也体现了妈妈的人生观。听妈妈说,她从小吃苦,读书少,但是“手脚里个生活从不甘居人后”。农村改革后,从种庄稼,到种葡萄,种蘑菇,都是乡里远近闻名的能手,种葡萄致富后买了村里第一台“上海”牌彩电,蘑菇丰收后盖起了一个楼房 。“敏于行而讷于言”,妈妈无意中践行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人生哲学朴实无华而又逸趣无穷 。

    行文至此,不觉早已口舌生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