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出的“遗嘱”
前几天整理书柜,在一本旧书里发现了一封旧书信,展开一看,是我那年在部队写给父母的书信,由于这封没有寄出的信比较特殊,几十年来一直留在了身边……
1967年下半年,我所在海军航空兵部队,配合南京军区陆军高炮六十六师援越抗美出国作战。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兵打仗,义不容辞。但是,从和平环境突然进人临战状态,大家一时难以适应,思想变得复杂起来。对于上战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心存恐惧。部队根据官兵思想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战友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态度。当时,我觉得豪言壮语并不重要,作为一名战士只要心里明白,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就应该勇敢面对,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志愿。
部队经过思想教育,集中拉练,扩充了编制,更新武器装备,在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在10月下旬的一个星月灿烂的夜晚,从宁波火车站乘上了南下的军用列车,浩浩荡荡地向云南昆明出发。当军列鸣着长笛离开驻地时,大伙心里都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感觉,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亲爱的父老乡亲,今日一别何时再见……军列一路南下,车速很慢,走走停停,连续五天五夜,不知跨过了多少座大桥,穿越了多少个隧道,经过了五个省市才到了云南边陲。
部队在中越边境宜良县的一个名叫“大荒田”的营地结集。一到营地,上级就让我们把原来的军装换掉,穿上了草绿色的越式军服,还发了一顶越式盔帽,转眼间大家都变成了越南兵。又经过挺长一段时间出国作战前的培训教育,主要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战地救护、保密教育和越语、英语培训等。1968年1月,在农历春节前夕部队正式出国。出发之前,部队让大家将换下的军服和其他一些不需带、不准带出境的物品,打成包裹写上自己名字、家乡地址和收件人之后,交给部队留守部门。这里有一层意思是为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后做的准备。战场上不管哪一位战士一旦牺牲了,这些东西就被作为遗物寄回家乡。
部队的这一个平常而又必要的动作,又一次触发了战士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愫。它也是每个出国参战官兵正确面对生与死的一种考验。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悄悄地在自己的包裹里留下一封书信;有的人甚至咬破了手指,用血书的形式给亲人留下了一些心里话。应该说在这封信里,每个战士都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心里话。概括一下:有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与战斗决心,表现出了一个革命战士勇敢上战场,誓死为革命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个战士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眷恋;也有人因为第一次上战场,流露出了对战争的害怕、对生死的担心与忧虑、……在我们班里几个平时常开玩笑的战友,互相戏称包裹里的“留言”为遗嘱!这份“遗嘱”呀,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解放军战士,上阵之前的心情与思想境界。
一年半以后,部队完成了任务又回到当初出发的结集之地昆明宜良的“大荒田”部队营房,战友们很快领回了各自的包裹,大家嘻嘻哈哈地打开这份没有发出的“遗书”……
大家再一次读着它,感受又是不一样的,心里应该又是一番景象。当时,我看着一个个战友心里除了兴奋激动之外,还有的是宁静与凝重,就好像自己正对着一面镜子,在静静地检查自己一年多的战斗生活。有回忆出发前的种种思想,有一年来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遗书”好像是一份战地生活的鉴定书——哪里我做到了,哪里我还欠缺,哪里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份“遗嘱”,又仿佛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在严格地评判一个战士在战场上的表现。它似乎在问你,你在这封信里向家人表示的决心做到了吗?你值得你的家人、友人为你担心、为你骄傲吗?我们班里的战友平时相处和谐,这时他们就大胆地互相传阅、互相交流了“遗嘱”,还互相开着玩笑……特别是我的一位陈姓战友,他的“遗嘱”是留给未婚妻的,那话可就多了……当然,也有人不愿把它给别人看,也有人悄悄地把“遗嘱”撕了……
总之,当年的这份“遗嘱”,是我的战友们在战争面前的态度与决心,在生与死面前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民战士向祖国、向人民表示的一颗赤子之心。“遗嘱”字里行间的激情奔放,隐忍与热血,给那段峥嵘岁月以深深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