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黎里
应好友汤海山邀请,我和几名上海作家在一起去古镇黎里。
由于秋雨和汽车导航开个小玩笑,车到黎里已近傍晚,海山与黎里的老孙等一帮朋友迎候已久。
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漫步在老街上,穿过又窄又狭的弄堂,走过弯弯的石拱桥,徜徉在颇具年代的历史遗存前。细雨中的古镇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小镇街边店铺和远近民居的灯光,在似有似无的雨雾里洇成一团团光晕,映在如影随行的河里,摇曳成一道道奇幻的光波。
已近晚餐时分,临街的酒店飘出菜肴和酒的香味,勾起了我浓浓的食欲。我不是一个美食家,但是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对当地的美食感兴趣。于是问老孙,黎里可有什么好吃的。
老孙爽快地说,有呵,我们这里的套肠、鸡爪和油墩是有点名气的。
我见过好多号称地方特色美食,其实跟周边地区都大同小异,像糕点、白酒之类的更是如此。黎里地方处于西塘、周庄、南浔、枫泾这些江南旅游重镇的重围之中,方孙说的三大美食恐怕多少有点为地方旅游作宣传的意思。参观完主人带我们去进用餐了。
我们说,不用去什么高档酒店,还是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老孙笑着说那当然。酒店就在镇上,非常整洁漂亮,包间里温暖如春、灯火通明、餐具闪亮,洋溢着热情好客的氛围。
老孙说,今天以我们黎里的特色菜肴,先上一份黎里特有的套肠,所谓套肠就是大肠套小肠。
猪肠一直是我之所爱,以至对保健专家的提醒置若罔闻。每逢聚餐,菜单上如有大肠我是必点的,或红烧或白煮。说起套肠,记得台湾有个小吃叫糯米套肠,其实就是用大肠包裹起糯米和红肠。不知黎里的套肠是怎么回事。
说话间,服务员端上了一盘套肠。只见盆里排列成一叠切成一指宽的片状套肠,外面一圈应该是大肠,里面裹着肉糜和一个个小白圈,那小白圈是小肠吧。雪白粉嫩的套肠在葱花和酱油的映衬下,透出一股醇香,小肠在肉糜里,在齿间显得富有弹性和脆劲,口味非常独特。
朋友们个个赞不绝口。
这套肠与红烧和白煮大肠以及不中不西的台湾套肠完全不同,它有着江南菜肴特有的精致和鲜美,将粗拙的猪大肠和小肠做出这么一道香糯鲜嫩的佳肴真的不容易。老孙说套肠从选料、清洗、套肠、烧煮、切片等每个步骤都十分讲究,都要完美操作。譬如选料,要选用本地的猪肠,本地农户养猪比较考究,另外猪没经过长途运送的惊吓和疲劳,肠子质地好更加清白。他说小肠本来是有些苦味的,但是在大肠和肉糜里,它的苦味消失了,而它特有的弹性和脆劲却出来了。
据说,套肠在黎里至少有300年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写《随园食单》的清朝文人、美食家袁枚来到黎里吃了套肠,十分赞赏,此后多次来黎里每次来都要吃这道美味。套肠这道菜体现了黎里美食文化的魅力。
老孙说黎里另一道特色菜是辣鸡脚。
我想,辣鸡脚也叫鸡爪和凤爪,是最常见的下酒菜了,应该是四川重庆那儿的特产,做法也有酱渍、泡椒、盐焗、香糟等好多种,它怎么成了黎里的特产呢。
老孙仿佛看出我的疑惑说,这个辣鸡脚在黎里不像套肠那样有历史,也就是八十年代引进的,但是它到了黎里,经过黎里人的改良,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口味变得具有江南水乡的风味,形成了黎里鸡脚的特色。
是吗,老孙的介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盘辣鸡脚端上桌,大家一眼看去,觉得与我们在别处看到的没啥差别,可是举箸一品尝,不由地边嚼边频频点头称好。果然不一样。我感觉这辣鸡脚虽有点辣,但它的辣中带有点甜,甜中带有点咸,咸里带有点酸,而整体是酥鲜入味。黎里的辣鸡脚果然与众不同,有着黎里独特的风味,它作为黎里的特色小吃后起之秀也是名不虚传。
老孙说,现在黎里老百姓不仅把辣鸡脚当冷菜,好多人还把它当作零食,在家看电视或和亲友喝茶聊天时也常常吃着辣鸡脚,已成为一种时尚了。
这时来了一碗热腾腾的油方,金黄色的油方在浓白的汤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夹起一只,咬一口,里面是鲜肉荠菜的馅,十分鲜美,完全是江南名菜的范儿。
我马上说,这就是黎里的又一名吃油墩吧。
老孙笑了,这不是油墩子,就是普通的油方塞菜肉,因为黎里的豆制品品质好,加上荠菜和猪肉特别新鲜,味道自然就不一样。他打招呼说,油墩是一种糯米粉豆沙馅揉成球,然后放进油锅氽制成的点心,要现氽现吃,天晚下雨做油墩的店家早歇了。你们留一个念想,下一次来黎里再品尝油墩吧。他说黎里油墩还有一个传说,说乾隆皇帝过吴江时龙舟行至唐家湖,因贪恋美景而迷路,饿了一夜。恰巧在湖中心发现一座寺庙,遂便寻吃。庙中和尚因无食材,情急之下用糯米粉包进豆沙,放入油锅汆制,没想到乾隆吃后大赞,乾隆还为它取名为“油墩”。老孙说,黎里好吃的点心多着呢,还有海棠糕、生禄斋糕点、老虎豆、饴糖.……全都是无法抵挡的诱惑啊。老孙笑了,笑声里透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信。
黎里的佳肴满足了我们的口腹,更让我们满足的是海山和黎里老孙等朋友们的深深情谊。夜色愈浓,我们告辞朋友,当车子即将驶上高速时,回望黎里古镇,它在迷蒙的夜雨里,像一颗晶莹的宝石发出璀灿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