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觅花板
当今的一些木雕花板,在我看来,以前并不一定是件独立的器物,它有的是房屋构建中的一个部件,如雕花门板、窗板,也有是家具中的一种装饰,如雕花床板、橱柜门板等等。这些年,“木雕花板”这个名称的盛行,与明清旧屋的拆迁有关,也与日益趋热的旧家具收藏热有关。
古屋将倾,有眼光的古玩商发现其中的许多石雕砖雕木雕的构件仍有审美价值,便以较低廉的价格全部买下,分门别类,再提价卖给像我这样的人,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实在喜欢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所创造的精美之作。
我最早拥有的木雕花板购自浙江西塘。十多年前,西塘远比今天清静幽雅,在沿河的廊棚下行走,真有点乐而忘返。在烧香巷我们见到“明清木雕陈列馆”,大门两侧有商铺供应木雕花板,我购得四扇窗板,八仙过海图案,尽管雕工较粗糙,价格却便宜。
我问有没有更精致的木雕?卖者用嘴往楼上努了努,意即好东西都在楼上。不料这天楼上“恕不接待”。一筹莫展之间,我发现门口挂着一个镜框,框内有张剪报,是上海散文家沈扬先生发表在2001年1月14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的大作《“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大半的篇幅是介绍这家陈列馆和主人蒋国强的。我和殷慧芬抓住这一契机,对看门人说,我们是沈扬先生的朋友、《解放日报》“朝花”的作者。这一招果然奏效,里屋走出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问明我们来由后,很客气地引我们上楼。
我后来得知,此人正是蒋国强。沈扬先生说他“在西塘老街闲步,看到一个老妇人用刀劈木柴,一堆木板中有一块窗板,上面雕刻着蝴蝶、葡萄,十分精美。国强觉得如此的艺术雕板付之一炬实在可惜,就向老妇人要了它。回到家中,他把木板清洗干净,悬挂在墙壁上,觉得煞是好看。国强意识到西塘是个明清建筑众多的古镇,如今或旧屋改造,或拆旧建新,那些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雕品如不及时抢救,就将不断湮没,于是有心收集,最终办成了这个别开生面的陈列馆。”
读着沈扬先生的文字,我发觉蒋国强对这些旧物的喜好与我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到了陈列馆二楼,蒋国强所藏木雕,件件堪称精品。我似乎懂了他的收藏和经营之道:收得的一般雕件,他设摊卖出,如我购入的窗板;而收到其中精品,便藏为己有,如陈列馆的每件雕品。眼花缭乱之间,我对他的藏品心生妒羡。我说能不能让一、二件给我?他摇摇头,婉拒道:“楼上陈列的均为非卖品。”我不善罢甘休,死缠活绕。最后,他同意在某展区让我挑选一件。这一件便是我在居所玄关墙上挂了十多年的木雕花板。
此件花板由三块拼接组成,总宽40公分,高66公分,中间10公分宽的那块透雕为“平(花瓶)安(案几)”图,通体剔透,线条洒脱,瓶体、几身浅刻点缀纹饰,花蕊配以深刻,使作品极富层次感。左右两块从图案看应是“凤戏牡丹”,与中间“平安”图一样,深雕、浅雕、透雕的手法交替使用,凤凰的羽毛、牡丹的花叶较多使用深雕,使此件木雕的主体更为突出。
凡对称或几块花板雕刻的图案大体相同,判断其是机刻新品还是手工刻旧件,就要细辨其具体纹饰,比如同一位置的两朵花,花瓣的数量、形态、细纹是否完全一样?如果完全一样,则必定为电脑输入机器镂刻。凡手工作品,即使是同一工匠,在不同时间雕刻,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在西塘购得的此件花板,当属古时手工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