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寄乡愁
生命的长途中,人是天空里的那只风筝,牵线的那一头,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文化的根脉和心灵的故乡。
离开生养我的上海滩,走过皖南、苏南和深圳的那个海湾,我也曾经是那只四处飘转的风筝。长线般时时牵系我的,是家乡古镇上祖父的老屋,颤悠悠的木扶梯,天井里的老橘树,还有乡下外婆家画满灶花的大灶头,门外深长的弄堂,屋场前滔滔东流去的河浜和垂柳下打水漂、捉小鱼的水埠头……
回忆中的风物,早已消失或改变了模样。乡愁似水汽氤氲弥漫,润湿了书中的老屋、画里的水乡。文字描述远不及直观,水墨江南里的东倒西歪屋,却真实得令人心颤。朴素、苍凉的“破烂美”,引发了传统村落“只可入画,不可入住”的慨叹!
这一声叹息,吐露了多少有识之士的担忧!过度的开发利用,忽视了乡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人口流向城市,老屋旧宅変“空巢”,长此以往,炎黄子孙将丢失祖先的馈赠,诀别我们的来路,割断了民族永续发展的传统文化根基!
好在人类总是越变越聪明。失落、探索、追梦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成熟。当今盛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登高望远的理念,神州大地青山绿水间,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在保护性利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新春佳节,笔者与摄影朋友徐卫平挎着相机,随滚滚人流车流出了上海,去叩访山明水秀、历史积淀丰厚的邻省浙江——众多上海人的故乡。到达杭州,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朋友赵芊里的陪同下,我们沿富春江溯流而上,从富阳经桐庐、浦江、兰溪到建德,日行夜宿,遇景下车,足迹踏遍十多个传统村落,相机拍下了它们正在发生的变化。古村今韵令我们辗转流连,情意缠绵,把异乡当作了故乡!
富春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多为明清和民国的徽派、杭派建筑,古屋老宅的布局,依山傍水,层楼叠院、曲径回廊因山势水形设计,灵活多变,巧借自然资源的长处,加以充分利用,追求建筑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和谐。悦目的粉墙黛瓦,凸显了徽派的一大显著特点。作为徽派主要标志的马头墙,在杭派古民居中时有出现。徽派小天井,在杭派民居中变为大天井,同时也增加了功能。建筑内部的砖、木、石雕,在艺术的细腻精巧上,杭派较之徽派更进一步,耐人品赏玩味。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在相互借鉴中掺杂融合,行走于富春江流域的古宅老巷间,也有置身于徽州、婺源等地古村落里的那样一种感觉。
徜徉浏览中,还有个较深的印象是,不少有价值的传统村落,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建筑主体,在不伤筋动骨的修缮维护下,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遗留的原汁原味,岁月沧桑感及审美价值如故,展现着乡土文化的精致与辉煌。由此,古老家园的人气在逐渐复苏,城里人的乡思中增添了甜蜜,四海游子回家的心情更加欢喜,一处处曾经令人失落的古巷老宅,正成为人们重祭乡愁的心灵花园。
归程中,我们满载的行囊里,除了摄影采风的收获,还有着对美丽乡村、古老村落崭新印象的回味和对神州大地深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