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步行去昆山
步行去昆山是我从部队退役后,走得最长的距离。
那是在七十年代初(确切年份忘了)。秋季开学后,在当时“练好铁脚板,打击帝修反”社会氛围中,我构思着“跟上时代步伐”发动全校师生进行一次这样的拉练活动。
目标定在昆山,原因有二:一是距离适中,三、四十公里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二是当时昆山居住着一位经过长征,领大校军衔的老红军张长庚,他经常在社会上向各阶层宣讲他革命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让全校师生去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为了使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我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派出先遣组,先期去昆山与主讲者沟通,商借会场和队伍到达后的休整地,以及返程时昆山车站接待秩序等事宜。二是将全校教师(小学部的老师也在内)分组安排到各个班级。三是组织宣传鼓动组和后勤保障组。
出发的时间定在周五下午四时。初中部的学生带着干粮和开水,集合在学校操场,经过各班清点人数后,我作了简单的动员就下令出发。薄暮时分走完了乡村小路,来到沪宁铁路安亭站,至此二百多人的队伍就沿着铁道线边上的小路成一字长蛇阵向目的地——昆山亭林公园进发。记得到昆山火车站已近天亮,在先遣组人员的带领下,穿街过巷。七转八弯来到玉山山脚下的亭林公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本来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队伍突然骚动起来,还没来得及整队讲评,轰轰然,队伍就“溃散”了。许多学生尤其是那些男孩子们喧叫着、奔跑着,直向玉山扑去,完全没有了疲惫之师的囧态。这也难怪,没见过山峦的人第一次看见山的心情我是能够理解的,笔者年轻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经过半天的休整,下午按计划听老红军张长庚的革命传统报告,报告内容很生动,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报告内容有一个致命的败笔。按报告内容分析,报告人参加的是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他们的长征是从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过十个月的艰苦转战比中央红军早几个月到达陕北根据地,他们的长征与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的长征根本没有交集,而报告人却说他在长征途中见到过毛主席。究竟是为了使报告更加生动感人,还是哗众取宠就不得而知了。好在听报告的学生当时是不清楚这一史实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参加这次拉练活动的学生已年届花甲,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大多年逾古稀,亦有耄耋翁媪。回想起这段经历有一点百感交集的味道:带着十三、四岁的学生步行几十公里,耗时十来个小时,是不是有点任性,有点过激,或者是不忘初心的本真?对比我自己也真的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今天的同龄人而言,再进行这样一次活动那一定是天方夜谭式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