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其道可贬可褒
我国东海边上有个三门湾,三门湾里有个蛇蟠洋,蛇蟠洋畔有座蛇蟠岛——俗名海盗岛。这个19平方公里的海岛上,据说有着1300多个洞穴,有着“千洞岛”的美称。近千年来,那是个海盗窝儿。如今为浙江三门县管辖,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唯一海岛洞窟旅游度假区。
四十年代末,我每年要几次乘大木船去三门县上中学经过蛇蟠洋,因为是穷学生,海盗们不感兴趣,往返间安然无恙。当时还真想海盗光临,看看是何种威风——是不是长头发、鹰鼻子、红胡子模样的。这是一种奇妙的少年心态!如今,我已是个白发老翁,却童心未泯,竟不避舟楫劳顿,一探海盗老窝的究竟,想来亦是另一种衰年心态!
萧瑟秋风里,我登上蛇蟠岛顶端的“绿客亭”,低头一瞧,层层碧浪涌入胸前,似乎把个翠绿小岛吞吞又吐吐着。转身回头细看亭内且有一副楹联:亦商亦盗海洋纵横八百年;可褒可贬舰船浮沉三千里。这联语挺有意思——对海盗有褒亦有贬,而且是先褒而后贬。这自然就称海盗为“绿客”了!而经营这岛屿者当然是个拥盗派无疑了!这不是说做海盗有理吗?看来,这个蛇蟠岛却有梁山水泊的架势哩!那倒要仔细探寻一番了。
岛内千洞百穴,洞穴相连,其中最大的一个“海盗村”之厅,可容纳两三百人进餐。这儿汇集了海盗的主题:盗亦有道。我先看其中的“盗史”,最著名的是大头目王直,安徽歙县人。明嘉靖年间出海经营走私贸易,号称“武装经商”。他强烈要求明朝廷打开国门、解除海禁、开市通商、发展海外贸易而被通缉。于是,他就占据蛇蟠岛建立海盗队伍,横行东海一带。后被浙江总督胡宗宪诱降而斩于杭州官巷口。不过,明史上说他勾结倭寇,侵入沿海各地骚扰百姓不绝,故此正法。王直死后,他的党徒仍旧占岛既经商又为盗,几百年来盗子盗孙绵绵不绝,直到1949年末的解放时节。
几百年的海盗窝,有传统亦有发展,窝里还办起了学堂。在大厅侧后的洞穴里就有一所海盗学堂,课堂中立有一方《中国海盗船员帮规》的牌子,一共七条。这儿有个问题:难道海盗们会自称“海盗”?抑是后人随意加上的?也许,这些人以盗为荣哩!这些暂且不去深究,对这“帮规”,我挺感兴趣,其中有几条内容。如“凡是本帮子女,一律入学堂读书,学文识字”、“十五岁以下童子不得上船出海”、“不得私自上岸骚扰良民,违者重刑”、“凡对妇女施暴或私自占有的,处以严刑”、“船员不得互斗、不得私占财物,一切缴获归众”,这几条帮规,不就是海盗们的“道”吗?特别是这“十五岁以下不得出海”一条,那是汉朝的“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句)的规矩哩!
我当然不为文字所惑,还得实际考察一番,于是穿洞入穴,寻到了当年的海盗开伙食的灶堂间与石桌石凳、眠床、水牢与黑牢以及刀枪弹药库等等设施,真是一应俱全!更有意思的是一处“藏金窟”,外有水、火、铁三道门,要进金库,得有三人持工具操作,经过三道关,才行。这真像加勒比海海盗的藏金湾——上海迪士尼乐园里就有这样的演示。
海盗的出现与它的生存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四川的泸州,古时盛行“袍哥文化”,而今“袍哥”没了,其“文化”却留了下来。蛇蟠岛的海盗没了,三门人就在这岛上以批判性的手法发掘一些海盗遗迹,如海盗学堂——恐怕是中国第一所“海盗学校”;海盗们当时提出“打开国门、解除海禁、开市通商”的要求,应该有点道理的。这些展示,为“海盗文化”保存着完好的遗迹。
我想,谁若要撰写一部“中国海盗史”,这座小岛便是个丰富的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