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马陆烟墩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8-01-16 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60岁以上的马陆人都知道马陆南北原有两座象山一样的土墩,方圆占地2亩,高约30多米。一座位于马陆镇南,张家村东,称马陆烟墩;一座在马陆镇北,石冈镇边上,叫石冈门烟墩。。

烟墩,即古代战争期间构筑的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在高处点燃草堆,放烟。夜晚则在顶上燃起干柴,放火。其作用就如现代的警报器或信号弹。

有老人把这两个烟墩叫作“飞来峰”,说是在宋朝年间,某一天夜里从天上飞来一位巨人,挑着两个土墩安放在马陆两头,由于土墩太重,巨人立足的地方就成了池塘,即原马陆镇南边的荷化池与镇北边的“仙人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业学大寨期间,在平整土地、填河造田的运动中,烟墩与池塘都成了平地。

据史料记载,马陆和石岗两烟墩在宋建炎四年(1130),由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军士所筑。包括外冈的白马墩、南翔的白鹤槎山和绿杨桥的白塔(即灯塔)等,成为一条瞭望警戒防线。相传韩世忠曾有八千精兵驻扎在桃浦李子园一带,那里有一个宅子名叫“三千里宅”,本是韩元帅用来练兵阅兵的一片大操场。当年韩世忠与岳飞并肩抗击金兵,保得了南宋的半壁江山。那一年,得知岳飞遇害时,韩元帅义愤填膺,快马急赴杭城责问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桧答“莫须有”。

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平息期间,烟墩就成了当地百姓登高游玩的去处。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印的《马陆志》记有张意《九日同封有竹登马陆墩》:“选胜寻凳马陆冈,遇晴百岁几重阳。江山满目空千古,宾主当歌醉百觞”。又有封志逊的《登马陆墩望佘山诸峰》:“指点烟云二月天,登高入望远峰连。分明佘山西南路,人到于今夸学仙。”在清《石冈广福合志》中亦有里人赵萼《登石冈土墩》的诗作,其中有:“清狂不尽登临兴,载酒还期最上头”的诗句。原石冈村民组组长张月光老人回忆,他在童年时,一群伙伴常去烟墩上拔茅针、做游戏。他介绍,石冈多竹匠,故烟墩顶上还建有竹亭一间,可供休息饮酒。

石冈门烟墩当年还做过打靶场,故在平整时还挖出了不少子弹壳。马陆烟墩具体位置在现育才中学处。张家村老人回忆,烟墩挖开来,从下至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层瓦片铺垫,可防泥土流失。大家对于先人垒筑土墩的智慧与力量感叹不已。而他们在历经数年的挖土平整中,却曾发生过泥土塌落压人致残的事故。

提起在烟墩上发生的事件,1992年出版的《嘉定县志》记下了沉重的一笔:“1937年10月初,马陆张家村高建章和邻居张福林坐在门口吸烟闲谈,被村东南烟墩上的日军当作活靶射击,高被打死,张逃回屋中幸存。张妻在河边洗衣,右臂中弹,终身残废。”日寇罪行,国人永记。

据张家村老人回忆,在1949年解放上海时,解放军曾在张家村设立过部队卫生所。并在临近几个村宅驻过部队,解放军秋毫无犯,出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情景。年已八旬的张永兴老人介绍,直至1965年,有一位军人转业后分配在上海工作,因为他记得16年前部队驻地有一座烟墩,故又特地寻来,在袁赵宅探望过当年的一位房东老伯。鱼水情深。

八百多年的烟墩,是古代战争的产物,也曾经是马陆与石冈的地标。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历史风貌尽失,但不少老地名保留了下来。古老的地名、路名、河名和有关的地标名称等,充满了一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承载着一方人的情感记忆。对于已经消失的地标或者是老街、老宅等是否应作些标记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