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眼”与“诗眼”
有道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常说“以目传情”、“暗送秋波”云云。
人有眼睛,动物有眼睛,那么文章和诗歌也有眼睛吗?回答是肯定的。人们常将文章或诗歌的眼睛谓之“文眼”和“诗眼”。
一篇好文章,其中最精彩的、最令人难忘的可能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最精彩的一句句子,一句句子中最精彩的一个词。文章中最精彩、最能表达主旨的那句句子,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文眼”,它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诗歌亦然。一首好诗中,最精彩、最让人难忘的、最能点明诗意的也是一句或两句,人们称之谓“诗眼”。
伟人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谈到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时,运用了一句比喻句做“文眼”,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何其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在《介绍一个合作社》那篇政论文中,人们最牢记的往往是开头的“点睛之笔”:“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的那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多么振聋发聩,字字千钧,它就是该篇讲话的“文眼”。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卷(如今已出版第二卷),发觉每篇文章的标题均为该篇文章最精彩、最亮丽的“文眼”。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人们最能记住的就是结尾:“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句即是《故乡》的“文眼”。
读诗歌,也必须找准其“诗眼”,才能获其精髓,会其真意,悟其深意。
读毛泽东的七律诗《送瘟神》,大家最难忘的也许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读《到韶山》一诗,人们最喜朗诵的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两句。也许这笔者引述的诗句,就是这两首诗中的“诗眼”。
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地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后面两句,寓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杜甫的五律诗《春夜喜雨》,突出了春雨的“喜”,为什么?由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在春雨滋润万物,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我们在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时,最佳的就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以收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们往往看重后两句,不但有声有色,而且写出了“轻舟”在长江中行驶的迅捷,这是不着一字“快”,都尽得风流。
综上所述,要读懂、读通一篇好文章或是一首好诗歌,我们必须找出它们的“文眼”或“诗眼”。唯有“找准”、“找对了”,才能抓住文章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才能真正领会作者写该文章或诗歌的主旨和意图,理解作者要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或抒发的主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