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情满潇湘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8-01-03 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这回去湖南采风期间,顺理成章拜访了毛泽东故居。四位同伴中有三人曾经得到过鲁迅文学院的滋养,他们是顾雄、邓燕和张富遐,其中邓燕是《杨开慧传》的作者,还有一位后起之秀书法家钱建忠。11月8日,我们从长沙驱车前往韶山,市区沿途每条大道两旁的灯柱上都悬挂着中国结,红得热烈,红得喜气,红得赏心悦目,红出了湖南特色。临近韶山车站便有《东方红》乐曲随风飘来,撩动心弦,让人倍添精神。

前来参观毛泽东故居者络绎不绝。我们依次排队,约一个半小时后得以“入境”。出来的人胸前都别上一枚毛主席像章,进去的许多人跟着播放的歌曲,哼起了《共产党人好比种子》的语录歌。这是一种心灵的共鸣,看上去这些人的脸上或深或浅都写下了岁月沧桑。故居大门上方的匾额题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我则更愿意称其为毛泽东故居,因为称“同志”是党内的规矩,毛泽东不仅仅属于党内,而是属于更大范围的民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生前一直告诫全党,群众是衣食父母,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脱离群众。

毛泽东故居背靠起伏山峦,一年四季树木葱茏,鸟鸣不绝于耳;面临一汪池塘,秋已深,从无数残荷枝干可以想象,花开时节映日荷花的姿容和蜻蜓立于带露荷叶的诗意;骋目左右,总体平整中略显错落的田园,那是庄稼结穗灌浆的理想场所。诚可谓:山好孕春色,地灵育人杰!

进得故居,但见毛泽东父母,他本人和两个弟弟的居室,分别摆放着当年的简单家具。灶间墙上的斗笠和蓑衣,仓廪里的选谷器具和小型石磨,厩棚中的木槽和水缸,诉说着一户农家的辛劳和勤俭。我不由想道,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不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吗?笔者每走进一个房间之前,都要先轻轻地触摸一下门框,心想或者可以带走些许无形的财富,多留一点记忆给永远。

故居的一个小厅尤为教人流连。墙上挂着毛泽东写给儿子的几封书信复印件。“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讬寄此信……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呵!……”这封信写于困难丛生的延安时期。另一封1947年给岸英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殷殷寄语,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本人十几年前踏访过延安,听介绍得知,就在毛泽东居住和工作的窑洞门口的那张石桌旁,毛泽东曾经跟岸英促膝谈心,要他去基层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后来让他上抗美援朝前线,出发点与此无异。据当时在场人士回忆,毛泽东讲过这样的话:我不能总是号召别人的儿子去打仗,而把岸英藏在身边……这就是严以律己的毛泽东!这就是为了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毛泽东!这,应该成为当代人对照自己的一面镜子。

瞻仰毛泽东故居的前一天,我们去了名闻遐迩的湘江橘子洲头。虽然不是重要节假日,亦并非周末,还是游人如织,绘就了一幅万人心仪伟人的宏大画卷。众所周知,中国的江河自西向东流,而毛泽东在诗词里却写道: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次弄明白了,原来就这一段的湘江是向北的,经岳阳注入浩瀚的洞庭湖,再不舍昼夜汇入长江。毛泽东高瞻远瞩,方向感始终没有偏差!橘子洲头的大理石毛泽东塑像应为举国高大之最,旭日初照,气宇轩然。塑像的选址很有讲究,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曾从这里的对岸横渡湘江,塑像隔江面向湖南第一师范。其双目正深情地注视着栽培他的母校,这符合他始终感念师恩的高尚情怀……

毛泽东故居西边不远处的毛泽东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毛泽东铜像,那无疑是用深刻的缅怀铸就的。广场东首屏风式巨石上刻着《东方红》里的一句歌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所演绎的骄傲与自豪,已然从韶山辐射到了四海五洲。铜像跟前摆放的花篮和鲜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献上的,多为团体,也不乏个人。鞠躬叩拜的有长者、年轻人和佩戴红领巾的儿童。乐曲奏响,一拨身穿便服的外地公安系统人员整齐列队,由护送花篮的两位正装军人引领拾级而上,特具庄严的仪式感令人难禁动容。此情此景日复一日重现,颂歌阵阵,情满潇湘。

秋风里的毛泽东故居,四壁泥墙静默无言,访人心跳怦然有声。磨难历来是成就伟人之母。毛泽东为人民燃尽了生命的蜡炬,人民为毛泽东捧出了心底的至诚。长沙街头流光溢彩的幸福结,与其说是装扮市容之需,不如说是一盏盏表达感恩的心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