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名称来历
“秋风响,蟹脚痒”,许多人都会买些“大闸蟹”解馋。那么,螃蟹到底为啥叫做“大闸蟹”呢?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有着不同的讲法。
现代作家包笑天晚年写的《大闸蟹史考》,引用了苏州古籍收藏家吴讷士的说法:“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灯光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此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其中的“竹闸”,应该属于硬造的名称,它实际就是“簖”。不少人都知道,在六朝时期,吴淞江下游的渔民发明了“沪”,这种插于河流浅滩的竹栅栏,退潮之际可以拦住鱼蟹;到了唐代,由于“沪渎”经常作为地名出现在诗赋当中,渔民们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根据“沪”那“断鱼蟹之退路”的功能,将它改称“簖”,所以陆龟蒙的《渔具咏·序》提及:“沪,吴人今谓之簖。”如今,“簖”仍然是江南农村的传统渔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这样解释:“拦河插在水里的竹栅栏,用来阻挡鱼、虾、螃蟹,以便捕捉。”由于“簖”从来没有叫过“闸”(只叫过“蟹簖”、“竹簖”),所以“大闸蟹”是因为捕捉工具而得名的讲法就站不住脚。
最近,趁到上海郊区参观蟹塘的机会,问过一位年长的蟹农:“老伯伯,您晓得‘大闸蟹’名称是怎样来的吗?”那蟹农想了一想,捞起一只螃蟹笑道:“记得我的祖母说过,雌蟹的半圆形脐盖像‘大闸门’,雄蟹的尖脐盖像‘小闸门’,它们身上都有一扇‘闸门’,所以叫做‘闸蟹’或者‘大闸蟹’。镇文化中心搜集民间传说时,我还将此事写下来了!”那蟹农看见我有点不相信,就从屋里拿出一本镇文化中心编的民间传说集。那蟹农说的内容,在前人笔记文献和相关书籍当中都找不到,完全属于一种民间传说。“大闸蟹”是因为长相而得名的讲法虽然生动,但明显属于“硬装榫头”,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实,“大闸蟹”是从“大煠蟹”演变过来的。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后来易名《博雅》)谈到:“煠,瀹也;汤煠也。音闸。”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州文人顾禄,在他的《清嘉录》中说:“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昔日,卖蟹人挑担进城沿街叫卖,不断高喊“煠蟹唻大煠蟹”,成为秋天的一道风景。“煠”就是煮,《新华字典》将它列为“炸”的异体字,并解释成“把食物放在煮沸的油或水里弄熟”。螃蟹一般都煠着吃,所以大家把它叫做“煠蟹”。从前,黄浦江和吴淞江盛产的“清水蟹”,只头大、肉结实,被上海人称为“大煠蟹”。大概是“煠”字比较生僻的缘故,时间一长,谐音的“大闸蟹”就慢慢替代了“大煠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大闸蟹”归根到底是因为烹制方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