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黄园主人是报人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7-11-14 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嘉定江桥镇的黄家花园,在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中,适当引入西方的建筑、西方的植物,带着明显的“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格调。1928年建成,至今90年了,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这些年,知道黄家花园的人渐多。但对园林的最早主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园林的简介,文字不多,谬误却不少。现把我对黄园主人的考证介绍如下。

黄家花园开辟者、设计者、园主黄承恩,字伯惠(1894-1982),金山洙泾镇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家境颇为富裕,宣统三年(1911),黄承恩继承父亲的百万遗产,所以家乡称他黄百万。社交界,更多的以字呼他黄伯惠。不久,他自费游历欧美,考察印刷工艺,对西方发达的报业,印象颇深。他博学强记,善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对摄影、园艺、考古,都有爱好而且颇有造诣。

黄伯惠于1921年回国。刚好上海的一家大报《时报》业绩萎缩、主编老去,他就以8万元盘下《时报》的全部资产和业务。

《时报》创办于1904年,是戊戌变法后康梁弟子创办的报纸。办报的初衷“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黄伯惠主政以后,基本沿袭办报初衷,不大理会社会的改革,而大刀阔斧改进报道方式。大幅度增加了图片和新闻的份量,增强娱乐性,贴近广大市民。他购进法国的四色转轮印刷机、日本的铜模,还有电动铸字机及制版机;在排版方面采用长短行拼版形式、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版式,设《图画》周刊套式印刷等。1931年,“全国第一届运动大会”在杭州举办,《时报》租用一节火车车箱做暗房,冲印运动会现场照片,并包租一架飞机当天运送京杭版。让同行望尘莫及。

大型日报,突出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就是从黄伯惠开始的。有研究说,《时报》对黄色新闻也非常重视。“黄色新闻”的说法,源于美国历史上的连环画“黄孩子”。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的说法,“黄色新闻”指的是煽情、暴力、娱乐、流行,想办法吸引读者。与后世“黄色”概念是有区别的。近代文学史上的“鸳鸯蝴蝶派”许多代表人物如包天笑、陈冷血、周瘦鹃等,就以《时报》副刊《余兴》作为阵地。1931年,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首先在《时报》上连载。中国有“摄影记者”这一名称也是从《时报》开始。《时报》的第一任摄影记者郎静山后来成为著名国际摄影大师。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扩大侵华战争,“八一三”那天,《时报》封面上加印“难关”两个极大红字,后来几天又在显著版面印上“警告”大红字,以示抗议。1939年9月1日宣告停刊,将印刷机拆成零部件转移,避免被日伪利用。看来,他对政治上的革新关心不多,但在外敌入侵时候,懂得民族大义,不愿意为虎作伥。

黄伯惠被同行称作“报坛怪杰”和“奇人”。他酷爱新闻事业,毕生孜孜不倦,甘愿把继承的家庭资产都砸进《时报》。精力旺盛的他,日日夜夜扑在报社。他还会修理机器,难得回家一次,还常常是满身机器油污。夫人对此十分不满,多次闹着离婚,黄伯惠不置可否。后来他在福州路杏花楼粤菜馆举办宴席,祝福夫人30岁生日。当客人散去,他拉着夫人的手,轻轻地说:“你在我身边没有感受到幸福,要求离开,我不是不让你走。我一直想要为你举办一个高兴的酒会。现在,我的心愿了了,离婚的手续也可以正式签署了。我会一直为你祝福的。”1933年,黄伯惠再婚,妻子名孙琪,擅英文、精琴歌,执教于培成母校。再婚的婚礼在徐园举行,婚车的红旗上,婚礼杂工的衣襟上,都有“时报”二字。可见他对这份报纸钟情之至。

黄伯惠和他主政时的《时报》,在报业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解放前后曾住上海,由陈毅市长批准五十年代移居香港。1982年病逝于香港敬老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