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
中国历史悠久,典籍浩博,延续中华文明弥久不衰的传统,就是读书。所以学习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驿站,又是没有结束的航程。
过去,古人用“等身书”和“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读书可明德、长智、修身和消遣,读书让人超越极限,对人生大有裨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修炼心性。中医讲读书也能养神,“一卷在握,便可宁静致远”。
古往今来,读书人爱书,其妙喻举不胜举,有喻为明月、宝刀、名剑、通灵宝玉;有喻为药、粮食、美食;有喻为智友、良医和旧日恋人;有喻为船、阶梯、钥匙。有人说人生三大快事、美酒、挚友和枕边书。
天下何物最益人神智——“莫若书”。莎士比亚亦有名言,“书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凿壁偷光就是讲贫穷亦要读书。清代文人涨潮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中玩月”。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读书人对书的深情挚爱和深刻领悟。古人便有“书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亦有藏书为痴,散财收珍,宁波的“天一阁”,湖州的“嘉兴堂”等均是有名的藏书楼。
我二十岁的时候正是赶上“文化大革命”,图书馆大多已封闭,可以读的书少而又少。但鲁迅全集、中共党史、毛泽东选集中英文版尚可阅读,可读之书虽有限,我没虚度年华,英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中共党史的了解,使我在以后的外贸工作和从教事业中得益匪浅。
现在可读的书太多了,读书人却少了。回想起“文化大革命”后排长龙购书的情景,不能不使人珍惜那刻苦读书的体会和习惯,仍对书情有独钟。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的信息不能接受,旧的知识不能更新就要落伍,所以要不断吸收新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讲明了这个道理。
读书要细细体味,融会贯通,不可不求甚解。宋代程頣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讲读要心如止水,心中不慌,反复涵味,汲取真髓,如熬中药,大火急沸,小火养之。不要钻牛角尖,要进行比较思考关联,自然会有顿悟。
读书当然不是只钻到书堆里,更不是死读书,变成书呆子。还是毛主席的话对:“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要读无字书,面对人生大课堂,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只有读书变成发现社会生活或工作的真谛,发现事物隐蔽的规律才是活的读书,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每晚刻苦学习外贸业务知识,白天去相关单位如海关、银行、码头、外轮代理公司、商检局等进行业务工作沟通,既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对外贸书本业务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全国外销业务员考核中我均能名列前茅。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习惯是以写带读,阅读是写作的知识积累,写作是阅读的交汇升华。经常写作就要思考,就要查资料,找书看,知识是积累,各种书读多了,融汇贯通,才能在运用时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人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定每年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号召走向阅读社会,“世界读书日”无疑是促使人们去读书、去了解未知的世界,去驾驭改变命运的风帆。所以崇尚读书,就是唤起良知,净化心灵,建立起人的精神家园。读书而获得知识可以改变思想观念、气质、性格、爱好和生活状态,也可以说读书改变人的一生。
书海浩瀚、书海无涯。天下书太多,要虚怀若谷,要泛读博览。世上好书不多,要拒绝媚俗,要择书而读。读书的学问太大了,吾不能穷也。以上是我几十年书海行舟的点滴肤浅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