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错别字
春节期间,买了几斤荸荠。这是我童年时代非常喜欢的零食。这些年,因为感到荸荠皮难削,懒得买了。这次高兴,买了,吃了,还想在微信里向各地的战友“晒一下”。但是,用拼音试了多次,都打不出来。
这个东西,老家叫做“地梨”、“地栗”,吃过的人都知道它鲜嫩甜美。我去东北当兵以后,经常与各地战友语言交流老家的特产。讲到地梨,北方战友不懂。后来想起书面语言,就说“Boqi(荸荠)”,他们似乎听明白了。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为,地梨的正式名称叫Boqi。这次输入拼音boji、boqi,都打不出这个词。翻了字典,荸荠才知道应该读“Biqi”。我是读了几十年的错别字!
我们识字,基础的文字,是小学、中学里学到的;第二个途径是向别人、字典、媒体学习;第三是自己琢磨。无论通过哪个途径知道读法以后,要经常接触,读到、写到,才不会忘记。如果凭现在中学生的识字量,读现代纸媒文章,很少遇到生字;但是读古典文学,就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有一些地名专用字,要多次遇到,才能够记住,比如亳州、谯县、隰县、歙县、鄄城,这些字,除了用作地名,没有别的义项。即时查过字典,过几年还常常忘记。
有些字,是常用字,通常就是一个读法,不会想到有异读,也很容易误读。一次看中央电视台,文字显示新闻发生地在河北蔚县。我似乎听到播音员说的与我读法不一样。马上翻字典——呀,我一直读的是Weixian(蔚县),其实正确读法是Yuxian!类似的还有江西铅山(Yanshan)、安徽涡阳(Guoyang)等。这几个地名中的字,是常用字;非本地人看到“熟悉的脸庞”,想不到去查字典,很多人会读错。
我自己长期读错、写错的字,还有“冗长、修葺”等。一次我的战友在读文章,我也拿着那篇文章,听到他的读法与我不一样,去找字典,才认识了这个“冗长”(我原先读沉长)。与南翔一位老机关探讨当地掌故,纠正了我的“修葺”(我原先读错,还写错为修茸)。
从古至今,留下过许多讽刺写、读错别字的笑话。发生在不久前的一则笑话,是一位“封疆大吏”在一个工程庆典上回顾“镇缅公路(滇缅公路)”的荣耀。按说,滇、镇两字,都是常用字,写法明显不同。而且,滇还是官员就职省份的别称;而且,在一带一路重要工程通车庆典、国内外重量级宾客云集;而且,这个镇字放在别的地名前很不和谐(镇江扬州间的长江大桥,就没有叫镇扬大桥,叫成了润扬大桥)。于是,网络哗然。
但是我说,且慢嘲笑。据我之见,普通人或多或少读过或写过错别字。重要的是自己要及时发现,朋友、同事、熟人也要善意提示。那位官员的秘书、同僚,敢不敢、有没有及时告诉他滇字的准确读法?他自己愿意不愿意举一反三,以后讲话、读稿子事先做做“功课”,避免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