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在陆廷灿故里说茶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7-06-27 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去年10月, 我参加上海嘉定南翔召开的“陆廷灿茶学思想暨《续茶经》研讨会”。我在陆廷灿故里说茶,主要说上海与茶。

上海也产茶,《续茶经》,陆廷灿的《续茶经》有道:“《松江府志》:佘山在府城北,旧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味。” 但茶园面积仅20余亩,全年产量不过三、五百公斤,明前茶更是少至20多公斤,可谓微不足道。虽如此,但上海文人为茶留下了不少文字。明代松江陈继儒的《茶话》、《茶董补》就可称茶文中的名篇。“品茗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等至理名句都出自他的笔端。万历廾三年(1595年)前后,他写《茶话》,七百余字,观点不乏新意。比如,他认为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不及苏廙的《十六汤品》。之后,他又为夏树芳《茶董》作序,并对该书进行增补,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撰成《茶董补》两卷,约七千字,上卷44则,分别补叙“嗜尚”、“产值”、“制造”、“焙瀹”。下卷补录前人诗文37篇。“绿阴攒盖,灵草试奇。竹庐幽讨,松火怒飞。水交以淡,茗战而肥。绿香满路,永日忘归。”他的《试茶》诗把饮茶环境的幽雅、茶人之间饮茶的乐趣,描写得令人很是神往。他的另一首《试茶》诗“此意偏于廉士得,之情那许俗人专”,更是直言茶韵与雅士间的缘分。

明代松江名士陆树声的《茶寮记》,“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引言”中的这段文字记叙了《茶寮记》的诞生过程。

《明史》记载陆树声由于与严嵩不合,被罢归。后张居正柄国,欲招致之,亦不肯就,入官籍六十余年,在位却不足十年,为人耿介,心甘恬退隐忍。

茗茶著书是陆树声隐逸生活的主要内容。“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 他所著字里行间不乏优雅、淡泊。

《茶寮记》五百来字,却不乏精彩。其中“煎茶七类”,分别为“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类之中尤强调“人品”:“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嘉定人陆廷灿,出生南翔,后来到福建崇安当六年县令,“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问诸书,于武夷之处,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他的《续茶经》洋洋七万字,被《四库全书总目》称“颇切实用”。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更是功不可没。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把陆廷灿和《续茶经》作为课题专门研究,认为“从现存的七十余部中国古代茶书来看,若论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征引之繁富,当首推《续茶经》”(胡长春《陆廷灿〈续茶经〉述论》)。在武夷山区,说到茶,茶人言必称父母官陆廷灿。“桑苧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精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陆廷灿为武夷茶写下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2008年,我写《茶仙原是嘉定人》。这位武夷山家喻户晓的“茶仙”,当时在他的家乡嘉定几乎被忘却。1949年之后的嘉定地方志、南翔镇志几乎都没提及这位“茶仙”……时隔八年,陆廷灿的家乡上海嘉定南翔召开“陆廷灿茶学思想暨《续茶经》研讨会”。从遗忘,到重视,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