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略谈
慈,爱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孝: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说文解字》释“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慈孝,慈孝,“父母慈、子女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齐语》:“於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颜氏家训·教子》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慈孝文化,自古以来是国人精神文化、家庭伦理中的重要内容,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能做到对子女的慈爱抚养,但是,又有多少子女能做到古代众人皆知的“二十四孝”呢?
父母和子女,那是骨肉相连的关系,每个孩子一生下来上帝都会派两个天使来到孩子们的身边,伴随孩子们成长,这两个天使就是父母。父母爱子女,那是天然产生的情愫。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种感情不需要回报,它无私、宽广、博大,这样的关爱没有其它感情能容易替代。马克思曾经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往往有一段回忆,让你永远温馨,一段里程,令人永远难忘,一些琐事,使你永远感动。那往往是父母的爱,犹如一缕缕新鲜的空气,在你生命的世界中弥漫。我们感动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我们也感怀于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一个是父亲给儿子买苹果的故事,一个是母亲对于残疾儿子深沉的关怀,它们像两支天高云淡、优美深情的曲子,回旋在每个读者的心田。它们是很好的父母之爱的教本,因为有了这份博大的慈爱,父母的光辉如同太阳般闪亮。但是,有的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也常常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人很早就指出了这样的辩证的教育方法。内心有慈,但是,在表现的方法上却不能过分的宠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一点威严和规矩,即使内心有汹涌的爱,也不能让这种爱变得泛滥,否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当然,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众多的父母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奇葩的例子,父母虐待孩子甚至因虐待至死的极端的故事也常会发生,这样的父母内心是黑暗、丑陋和阴险的,他们根本没有人性天然善良的光辉,他们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庄子·盗跖》记录:“尧不慈舜不孝。” 但是,若是父母做到了慈育,而子女是否又能做到敬孝呢?孝的前提是“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个标语,就是“听话”。父母、老师没有不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如果子女在态度上对于父母顺从了,那就达到了孝顺的首要条件。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是要真心实意的,如果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现在为什么有首歌“常回家看看”这么火,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回报父母最好的方式不是单纯地支付赡养费用,而是亲情陪伴。
慈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人们常常迷失在精神的家园。所以,目前,在一些政府部门的文化工作中,也常常会推行“慈孝文化”。比如,浙江有个地区深挖慈孝文化底蕴,众志成城扬慈孝、推慈孝、行慈孝,拓展延伸出爱岗敬业、爱心公益、诚信友善、两岸四地文化认同等现代人期许的慈孝新内涵,探索以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方式。他们推行众耕、众扶、众育、众享等多种方式,让慈孝的种子“落地生根”,让“慈孝之花”处处绽放,让“慈孝果实”瓜瓞绵绵。这样的文化工作,看似春雨润物细无声,但是多少能起到一些影响人心的教育效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万物需要阳光和雨露的爱,佑护万物孕育各自的美,阳光和雨露也同样需要万物释放给世界的爱,世界是对等的,爱的能量是守恒的,愿世界多一份慈孝,世界就是美好的天堂般模样!
作者简介:杨绣丽,女。本名杨秀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人》副主编。现任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