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棺材”
上世纪五十年代,棺材很多见。常见棺材的有这样几个地方,一是棺材店,二是祠堂,三是有寿材的人家。后来提倡火葬,棺材就少见了。但这些年,棺材又兴盛起来,火葬前,尸体必以棺材入殓,一口棺材几千元,瞬息付之一炬,令人叹惜。
棺材兴衰史且不去说,“棺材”作为上海詈语的历史,却是久远的。因为棺材始终与死人连在一起,拿它来骂人,有诅咒的意思,想想真是恶毒。
上海人骂“棺材”,简直花样百出。老男人被骂作“老棺材”,小男孩被骂作“小棺材”;品德不好、专做坏事的,是“坏棺材”;为人阴险,阴损别人的,是“阴棺材”;糊里糊涂,智商有点缺陷的,是“戆棺材”(或“寿棺材”);不会做事,动作慢一点的,是“笨棺材”;脑子不灵,“蜡烛兮兮”的,是“蜡棺材”;衣服肮脏,身上有异味的,是“臭棺材”;为人吝啬的,是“小器棺材”(或作“小气棺材”“败气棺材”);被骂作“竖头棺材”(亦作“柱头棺材”)的,则是指那些专认死理、一头走到黑的“犟头颈”……
奇怪的是,用于骂人的“棺材”,有时竟也可以作为亲密朋友间的昵称。譬如一道捕鱼的淘伴就会说:“某某这只棺材,今天又钓到一只大甲鱼!”
“棺材”作为上海詈语,还有两点奇怪之处值得一提:
一是郊区“棺材”骂得多,市区骂得少。其中缘由,盖因棺材在市区消失得较早。
二是“棺材”只用来骂男人,从没有把女人骂作“棺材”的。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 上海人爱惜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