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夏之歌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8-23 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夏天,是夏之虫的天下。

夏天,是夏之虫生龙活虎的季节;夏天,是夏之虫一示丰彩、引领风骚的季节。

夏之虫可谓多矣,有叫蝈蝈、蛐蛐、纺织娘、萤火虫、金龟子、知了、蜻蜓、青蛙,还有蚂蚱、蝼蛄、螟蛉……夏天,是夏之虫的天下,有数不胜数的夏之虫。它们,君临天下,主宰着整个夏天;它们,在夏天这个世界里, 争奇斗艳,独领风骚,气象万千!

夏之虫的代表首推是知了。知了,有乌黑的脊背、健全的翅膀,善飞,但它择木而居,不见异思迁。知了,最安分守己,它只依傍高树,停留树干,一动不动。除非遇到有小儿郎在树下举网兜儿捕蝉的危机,或发现了自身背后的螳螂,知了这才惊恐地飞到另外一棵树上,仍然只停留在树干上。知了的颜色与树皮的颜色几乎一样,都是深褐色。知了不是变色龙,深褐色就是知了的本色。知了一般能够活到天年,无疾而终,留下的蝉蜕,作为药材,无怨无悔地遗赠给那些捡拾者。

夏天的标志是知了。知了,它们只撒欢在盛夏、在大热天,大热天里,知了一统天下。我在故乡时,故乡人对知了“一分为二”:一种“知了”,俗称“野嘶哒”,其叫声音类似“热煞啦、热煞啦”, 尖声凄厉而又高低起伏,中间常有短暂的休止符。接着,又是一声接一声,直到声嘶力竭为止,歇一会儿,继续再来。另外一种“知了”,当地人也叫它“响了”,只会发出同一种的很响很响的高音,声音会传得很远很远,而且是一个拖音:“哇——”,天热得稀里哗啦了、实在难熬了,才“哇”声似吼,连续不断的吼!按照故乡人对夏天的认识,“知了”叫了尚不算大热天,只有“响了”响了才算是酷暑!他们一般贴身树的高处,真如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所云:“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叫蝈蝈,在夏之虫中位居第二。叫蝈蝈,是夏天的弦乐,柔中有刚,清脆响亮,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是孩子们的最爱。那触须如丝通体透绿的叫蝈蝈伏在瓜藤上,“蝈蝈唧唧”叫个不停,好像一刻也容不得夜幕降临的宁静。在乡下田园里,它们响亮的叫声很快也迎来了梦幻般的夜色。叫蝈蝈的声音,才是最最动听的、无以伦比的。在乡下,叫蝈蝈是比较难抓的,抓到了也难以养活。抓到了放在纸盒里或小盖盆里,小孩子见了特新奇,就用手摸摸,撩拨撩拨,而叫蝈蝈是极容易夭折的。以后,有了担着叫蝈蝈笼子的小贩在走街串巷,引来一大帮顽童跟着,人手一只竹篾做的叫蝈蝈笼子,用毛豆喂、菜叶养,这时的叫蝈蝈,让它叫个三天五天不成问题。现在城里儿童买的叫蝈蝈,听说是人工养殖的,笼子又是塑料的,声音低而沙哑,与以前的相比,情趣南辕北辙!

叫蝈蝈牵来了忽隐忽现的萤火虫,宛如漂浮着的星星,时而在眼前闪闪烁烁,时而聚集在一起,犹如天上的“银河”,流向蛙声一片的田野河边,或出没于茂密的苇叶丛中……

纺织娘娘演奏的即是夏夜的催眠曲,属于民族音乐里的抒情曲,慢条斯理,悠悠扬扬,声声入耳。飘入卧室,袅袅依依,催人甜甜入梦,妙不可言;清晨,纺织娘演奏的又是的起床号,听了使人头脑清醒,丝丝入耳,使人想到要珍惜晨光。故乡人形容纺织娘演奏声:“吱哒——啊哒”,似花木兰的当户织的声音:唧唧复唧唧,似乎告诉人们:“该起床了”。如果纺织娘突然闭口了,是不是遇到了险情?敌人?也许是风动影移?……好在一会儿“织布”声 又轻轻飘过来了——使人松了一口气!

纺织娘,真是位日夜操劳的纺织高手。

蛐蛐,是纺织娘的最佳搭档,是乐曲的低音部分,纺织娘歇曲的时候,蛐蛐可以乘虚而入,填补空白。这是弦乐的协奏,慢条斯理,幽幽雅雅,恰到好处!

纺织娘与蛐蛐的轻音乐,唤醒了夏天的清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