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苏堤上发发呆
西湖如佳人是百看不厌的,我去看它已不下五、六次。
夏天的时候,来到被苏东坡誉为西子的西湖,我漫步在因他闻名的“苏堤”上,游人如织,细雨如丝,江南也因为雨水的丰沛而显得富有韵味。走得累了,干脆就坐在苏堤的长椅上发发呆,吹吹风。
眼前是一片烟波浩淼的西湖,美得既朦胧,又壮丽,游船星星点点的摇曳湖心,像阔大的棋盘上移动的一粒粒棋子。稍远处,是传说中压了白娘子的雷锋塔,掩映在树木葱郁的西湖南岸夕照山上,金光闪闪,一看就是建造不久,缺少沧桑感,而西湖应是千年前苏东坡眼里的那个西湖吧。
我偏爱苏东坡这个老头,他的传记我读过好几种版本,林语堂的最喜欢。苏公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时(相当于副市长),他才三十六岁,风华正茂,豪情万丈,这是男人最好的年龄,又仕途得意,加上他颜值高才华高,必定踌躇满志、莺歌燕舞。据史载: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
画面真是盛况空前啊!想想也是,苏公生性豪放,少年得志,杭州山水之美令他十分迷恋,觉得西湖比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佳句。
时隔十五年,当他年过半百、历经沧桑、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再一次来到杭州任知府(这次是正市长)时,不论年龄还是心境都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此次来杭他发现西湖因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大为感慨,西湖可是杭州的眉目,是他心目中的西子,怎能如此不堪?于是,苏轼在杭州实施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湖泥连接西湖南北两岸,筑成了今天这条著名的“苏堤”。
只是,古代的苏堤是由湖泥筑成,而今的苏堤,已是宽阔的水泥路面,路上有游览车不时呼拉拉地驶过,有骑自行车的游人撒手如大鸟般轻盈地掠过。此时我已无法想象,这条路上曾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无数次走过,他爽朗的笑声曾惊起水鸟扑棱棱地飞向西湖深处,吟哦的佳句必定也迎来过朋友们的阵阵喝彩,可是,千年之后,诗人沉默不语,他是躲在哪里静观这世间的浮华呢?
所幸的是苏东坡尽管在政治上历尽坎坷,几经沉浮,但是他身边的三个女人却一个赛一个的温柔美丽、知书达礼,且对他一往情深,崇拜有加。而苏公之所以能在千年之后,仍受人追捧,诗好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不曾负过他的女人们,在这一点上,他比白居易不知强多少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心中默念这样的诗句,坐在苏堤上的我,除了感叹生死茫茫之外,更令我震撼的应是时间的锋利,是的,如果我们此刻在苏堤上遇见,也应不识了,纵然还没有“尘满面,鬓如霜”。
夏天的风并不柔软,但是坐在苏堤上发发呆却是正好,不至于被温暖和煦的春风撩得人昏昏欲睡,也不至于被萧萧秋风平添几分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