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吴大箴老师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7-26 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家乡上中小学,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深远。一位是浦增镶,小学启蒙老师,另一位是吴大箴,初中语文老师。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自不消说。吴大箴老师的影响,则有点特殊。

我家乡嘉定,是上海的一个区,如今同国际大都会一样,一样流光溢彩。但一九五八年前,则属江苏,是江苏省最边缘的一个县,要多乡土有多乡土:比如说话,大家都不说普通话,不说普通话源于不会普通话,学生不会,老师也不会。一九五八年划归上海时,我初中二年级,上面派来了一位讲普通话的语文老师——吴大箴老师。吴老师不仅普通话字正腔圆,举手投足,也有有别于乡土老师的优雅,让我们好生新奇和仰慕。嘉定一中座落在嘉定北大街,先前我总把“北大街”称“北大”,吴老师操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纠正:“可不能这样称呢!因为咱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大学,叫北京大学,她才能称‘北大’!”不怕读者见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北京大学,知道北大街不能称北大。

吴老师讲普通话,我开始有点不适应,慢慢适应以后,便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先前,我是个中规中距文理并进的学生,此后,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优于数理化。

一九五八年是中国大跃进的一年,工业炼钢铁,农业放“卫星”,全国城乡轰轰然一片蒸腾。文艺领域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民歌运动,人人拿起笔,个个当诗人。学校也与之呼应地开展了万首诗歌运动。“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皇/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皇/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是当时得到毛主席赞赏的一首跃进诗。尚未脱尽土气的我,便也豪情万丈地裹挟于这场运动,循着跃进诗的路子,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缀成诗文。年底,学校汇集出版了一本《学生诗选》,吴老师推荐,我被选了七首:“一朵棉花真正大,棉花上面睡个娃”、“ 一棵白菜大又嫩,买枝菜叶十家分”……极尽夸张之能事。如今看,会脸红到脖子根部。当时,委实是一片热忱,几多激情呢!

写诗运动大跃进,

每天写诗数不清。

诗多赛过陆放翁,

李白杜甫拜下风。

这是得到了吴老师赞扬的一首诗。学校让很有才能的美术朱老师也配了一幅很夸张的画:一个少年举着如椽大笔,让自叹不如的李白杜甫顶礼膜拜,成为校门口的大幅宣传广告。

金山高,银山高,

人民公社产量高。

棉花堆得碰着天,

白云围在粮山腰。

这也是吴老师赞扬的一首诗。当时,嘉定要打造全国的诗画城。吴老师把它推荐到县里,县里也配了画,竟刊登到了城中心嘉定标志性建筑法华塔的墙上。

有了这些“业绩”,便有了学文的决心。但到了初三,激情过后,再写也难有新意,跃进诗的路子,似乎走到了尽头。不知吴老师有意还是无意,恰在这时,她的一节语文课,使我终身难忘。这一节课,她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点评我当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话。这首诗是写农民唱山歌的歌颂家乡的变化。全诗忘了,只记住了吴老师点评的那一句:“唱得嫦娥想家乡”。吴老师说(大意):我们写家乡变化,可以写棉花丰收粮食高产的伟大成绩,也可以写让高山低头河水倒流的豪迈气概,但也可以不写,另辟蹊径,比如像这首诗,写远在天外的嫦娥,写嫦娥想家乡,这就把诗意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面,嫦娥为什么想家乡?一个“想”字,很浪漫地意犹未尽地把家乡的变化全写出来了……继而,吴老师又以此为引子,详尽讲述了文学写作中的实写、略写、比兴、隐喻等等手法。

吴老师也许不会记得这堂课,因为这是她再平常不过的工作。但对我则意义深远。行到穷尽处,又见云起时!吴老师给了我一片云舒云卷的新的天空。

大跃进是中国很特殊的年代,功过是非,不是这篇小文能承担的。但于我,之后语文一直领先于其它课程,作文,包括高考作文,也常有云舒云卷的发挥,确肇始于大跃进时代,肇始于吴老师的点拨。我同班同学赵春华后来果真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但我没有,只考了个当时很不起眼的有点文理兼容况味的建筑专业。这是那年代出身成分的沉重话题,不提。

我就读的小学——启良小学,是嘉定名门望族浦家办的私立学校。启蒙老师浦增镶是浦家才俊,不意英年早逝于文革,我毕业后没能再见面,这几年小学校友会,年年纪念浦老师,令人唏嘘。吴老师精神矍铄,退休后住上海市内。2013年,她八十八岁,我们相约嘉定见了面。一晃,已三年了。

今年4月23日又小学校友会,专题追思浦增镶老师。我邀了赵春华(我们小学不同校)也参加,谈及吴老师高龄,不知能否还来嘉定,不免有些怅然。中午在迎园饭店三楼用餐,餐毕下楼,见一层大厅闹哄哄一片,原来是嘉一中76届毕业生,也是校友会。他们簇拥成一团,簇拥着的,正是吴大箴老师!

还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还是有别于乡土老师的优雅!天下真有无巧不成书的事!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晚上,打开电视,屏幕下方滚动着一行小字: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