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由陆家祠堂引出的故事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7-21 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我的家乡马陆镇包桥村包桥小学原址,原来有一祠堂。祠堂前面有一牌楼,牌楼与祠堂之间路的两边,有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羊。祠堂建筑具有西洋风格,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洋房”。祠堂的北面是墓地,墓的后面是横贯东西的马陆塘,上面建有一石桥,当地的老百姓称为“狮子塘桥”。记得小时候曾去祠堂玩过,当时去马陆没有公路,步行必经“狮子塘桥”。文革前,牌楼被拆掉,在“洋房”里办起了包桥中学,我的爱人和弟弟都曾在这里上过学。后来,墓也被平掉,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羊被推倒在祠堂西面的小河边上。后来填河改造成农田,石狮子和石羊不知去向。

有一次,我和80多岁的老岳母聊天,谈起包桥的“洋房”,她老人家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解放初期,我的小舅子刚5个月大,高烧不退。因为我岳父在上海市区工作,岳母就带着儿子去上海的医院治疗。在北嘉线公交车上,遇到一位中年女士。这位女士看到我岳母抱着小孩上车,就对我岳母说,我本来应该让你坐,但我腿有残疾,你把小孩给我抱吧。于是,我岳母就把儿子递给这位女士,自己站在旁边。当这位女士了解到我岳母家就在包桥祠堂附近的封家时,就对我岳母说,这个祠堂是我们家供奉老祖宗的。我们家住在嘉定城里,我有两个弟弟在上海行医,曾为中央领导同志看过病。她热情地邀请我岳母到她上海的家,并请她弟弟治好了我小舅子的病。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我岳母仍记忆犹新。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样一个对素不相识的普通农村妇女热情帮助的人究竟是谁呢?后来,趁给包桥村的村民讲故事的机会,我对此进行了调查。据包桥村82岁的赵云珍介绍,这个祠堂属于嘉定姓陆的人家。赵云珍家就在祠堂的附近,小时候她也经常到祠堂,还和小伙伴们骑在石羊身上玩。由于不敢骑石狮子,所以把石羊骑得非常光滑。为陆家看祠堂的人叫王阿昆,家住封家“牌楼头”。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通过微信,请著名的嘉定史研究专家陶继明先生查查嘉定陆家的情况。很快,陶继明先生给了我答复:嘉定陆家可能是陆瘦燕家,1992年版的《嘉定县志》有记载,并把有关资料发给了我:

“陆瘦燕(1909-1969),今朱家桥人,现代针灸学家。其父李培卿系著名针灸医师,有‘神针’之誉。瘦燕出嗣随母姓陆。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18岁学医初成,经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并参加上海神州医学会,开始行医。1952年至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1953年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1958年后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南市区一、二、三次人民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等职务。”

据陶继明先生说,陆瘦燕先生确实曾为中央领导同志看过病。这也印证了我岳母说的故事是可信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