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大摇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建设“科技卫星城”,好多市属国企搬迁到了嘉定,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到夏季,这些企业就会在城中路体育场(现“罗宾森”广场)组织举办市属单位篮球联赛。
那年代,普通百姓家既没有电视可供娱乐,也没有“浮空调”的条件,盛夏看露天篮球赛,既饱眼福,又不失为纳凉消暑的好去处。因此,看篮球赛一时成了嘉定市民的一桩盛事,可谓盛况空前,煞是热闹,几乎每场篮球赛都可以把球场两边的看台挤得水泄不通。而一俟“大摇篮”出场,那场面热烈得一点也不亚于看姚明出场。
“大摇篮”是齿轮厂篮球队的一名中锋。1.90的高个,小时候我看他,几乎要仰着脸。他有一绝技,三步上篮,投篮时,人腾空而起,球抱在胸前来个360度的旋转,此时,防守队员对他几乎无可奈何,不是眼睁睁地看他投篮命中,便是犯规被罚球,无人可及,故被称为“大摇篮”。
“大摇篮”在齿轮厂篮球队是中锋,绝对的主力队员,在嘉定联队与市队打比赛中,也同样是中锋,绝对的主力。“大摇篮”不出场,那是绝对不行的。两边看台上的观众会齐声声地呼喊,“大摇篮”、“大摇篮”……。而“大摇篮”上场后不施展几下他的上篮绝技,也是不行的,观众同样会发出震天般的吼声,“大摇篮,来一个”,“大摇篮,来一个”……。而一旦“大摇篮”施展绝技,投篮命中,那观众的情绪无疑会兴奋到极点。
此时此刻,我和小伙伴们一定是借机兴风作浪,摇旗呐喊,充当着“大摇篮”的粉丝。
那时,我不仅是“大摇篮”的铁杆粉丝,还是他的近邻。说来也巧,“大摇篮”就住在我家隔壁,小时我称他爷叔,沾了爷叔的光,每有篮球赛事,他总会带我去观看,如遇和市队打比赛,需要凭票进场时,他就会给我弄票子,有时票子紧张到连他也无法弄到,他就把我当作家属直接带进场子了。想来,享有“特权”的滋味,感觉就是不一样,纵然是普通百姓,也是很难割舍的。不过有了“大摇篮”这位爷叔,小时候看篮球比赛,成为我最开心不过的事了。自然,“大摇篮”也成了我的偶像。那时,读书学习没有现在负担这么重,玩耍的时间多,空闲时,就常与一些同学打篮球。运球、定点投篮、三步上篮,这些“三脚猫”,也曾在球场上“忽悠”过,怎奈我身材不争气,压根就不是打篮球的料,更不用说学“大摇篮”的绝技了。
“大摇篮”在上了年纪的嘉定市民中,应该也是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只是当年我们并没有把他看成是一个球星,因为那时似乎还不兴“造星”这种时尚活儿。“大摇篮”似乎也从没有摆过自己的“范儿”,他只是一个企业职工,一个普通百姓,一个业余球队的队员,仅此而已。
如今,不少体育场早已升格为体育馆了,篮球场也多半摇身变作了篮球馆,打球与看球的都可以在恒温下尽享竞技。尤其是打我们有了从电视上一睹NBA球星的风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的“大摇篮”那一招实在算不上球技。不过,那些身价达到天文数的球星所展示的球技,除了让国人开了眼界以外,于我而言,怎么看,都找不回儿时看篮球赛的那种感觉。
于是,我想起了“大摇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家搬了新居,与“大摇篮”家联系就少了。听说“大摇篮”已过世多年,当年嘉定市属国企篮球联赛的盛况已然成了历史。而尤为令人唏嘘的,许多市属国企转制的转制,倒闭的倒闭,原厂址都陆续成了商品房的开发地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