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掠影
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红色游”的情结在心头萦绕。我曾先后两次带了昔日同事和家属作了一次“千里来寻故地”的井冈山深度游和老人家故居“朝圣”游。今年4月中旬又一次去了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延安。
在旅游公司的行程单上游延安是作为最后一天的节目安排的,主要的游览项目是在西安周边地区,而这些景点我在18年前已经领略过了。之所以参加这条线路的旅游,瞄准的就是延安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红色圣地,弥补上次来西安时落下的缺憾。
4月22日早7:00游览大巴就开上了去延安的高速公路,车进入黄陵,陕北特有的地貌就逐渐映入眼帘。一路上深切的沟壑把一个个土丘割裂成互不相连却又近在咫尺的山包,山包顶部不见峰峦切面如屏风壁立。如此地貌,水土很难保持,所幸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现在裸露的黄土已不多见,除了壁立的切面外大多数山顶、斜坡、谷底植被恢复良好。这让我们产生一丝快慰。
因为地貌的关系陕北的村庄集镇大多数都建在地平线之下的沟底且参差不齐。在高速公路上看到的村镇都要俯视着,很少有村镇建在平缓的塬上,就连延安也是在山坡和延河边上呈带状分布。由此产生了对陕北人民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由衷的敬仰。40万陕北老区的百姓在贫瘠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哺育了转移到这里的中国革命的火种,真的是居功至伟。
延安的圣迹很多,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在伟人们居住过的窑洞中流连忘返,在杨家岭七大会址主席台前,在500多位代表的座位前逗留辗转,感慨着、思考着70多年前的那次会议,她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是那样的深远悠长。
延安是富裕的。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的过程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的。中国革命的中坚是在这里哺育的。然而延安又是贫穷的,过去穷,现在仍然很穷。虽然她也在发展,但与东部和沿江沿海地区比,她真的还很穷,甚至与本省的其他地区比也无法匹敌,这很让人不舒服。延安的穷还有生态上的。过去我们歌唱延安的美是“巍巍的宝塔山,滔滔的延河水”,现宝塔依然在,水土依然在流失,延河水不见了,裸露的河床在呻吟,再过几十年宝塔山还能安在乎!
几个小时浮光掠影的参观陡生了几许感慨外,还留下了一个终身的遗憾,那就是因为保护文物的需要没能在延安标志性地标——宝塔山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