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不应该被污名化
“杀马特”在最近几年成了网络热点。它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青年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主流精英文化所关注。在互联网上,多数网民对“杀马特”持负面的评价,特别是城市青年中的“小清新”群体,更是肆意地嘲弄他们,使“杀马特”一时间成为“土气”、“粗俗”、“廉价”、“叛逆” 的代名词。
“杀马特”是从英文单词“Smart”音译而来,本是想表达“聪明、时尚、灵巧”之意。但在目前的国内语境中,“杀马特”被描述成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是出生于 20 世纪 90年代,无论男女都留着长发或爆炸头,染上夺目的颜色,穿着“雷人”的服饰,并有着“惊悚鬼魅”的妆容。“杀马特们”喜欢听网络音乐,偏好使用“山寨”手机,常用街头大头贴机器拍照并上传至自己的 QQ 空间加以装扮。而正是因为本人同样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中国“杀马特”青年们的“前世今生”、“发展历程”,所以我才会觉得“杀马特”不应该被污名化,他们只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和城乡差距之大的特殊产物,从更深层面看,“杀马特”现象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愈加明显的社会区隔,诸如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区隔、青年文化群体内部的“小清新”与“杀马特”的区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的区隔等。
从农村刚来到城市的青年往往是最容易被店家“欺骗”的社会成员,做个“杀马特”发型五六百,再买个山寨机,如此这般第一个月的工资便所剩无几,“杀马特”青年的行为更多的只是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却没想到,反而让他们将自己与城市更加明显地划出了界限。无论在网络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杀马特”青年都被主流文化排挤为“他者”,对其“贴上标签”,加以嘲讽和贬损。但是,人类是没有资格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评定认为其是高尚或者低俗的,主流文化只是为了通过贬低“杀马特”这种青年亚文化来显示出其“小清新”文化的高尚,但这其实都是悖言乱辞,文化之间可以比较,但绝对无法出高低!
“杀马特”不应该被污名化,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应该给予这种亚文化更多的包容,随意给其他亚文化“贴标签”的行为却只能说明我们的主流文化还不够大度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