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马陆>马陆塘畔>详细内容

蚌壳棉鞋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2-19 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孩提时代,每当农历大年初一,母亲总会在旭日东升时将我从床上唤醒,然后兴高采烈地给我穿上簇新的长衫、棉裤,头戴新帽子。脚上呢,穿上她千针百线替我量脚定制的蚌壳爿新棉鞋。
腊月中旬,母亲先以面粉调制好浓稠的浆糊,接着将旧报纸用浆糊粘贴于扁平的荷包爿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嘉定镇上的杂货店,凡购买红糖五斤以上的,均以一种扁平柔软水草编织成的荷包装上)。母亲将荷包爿用剪刀剪成好几块,粘贴上报纸,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她做鞋子时的必备材料。
她以白纸,按我的脚寸,剪成左右两个“鞋底样”,再把“鞋样”紧按在荷包爿上,用锋利的剪刀,沿着它的边缘剪下。
紧接着的工序是:将剪下的左右“鞋样”,按紧在以旧衣服裁剪出的足有20多层的“布片”上,然后把布片剪得与“鞋样”一样齐整,最后用米黄色的白布紧紧包裹起来。这一“工序”完成后,一只棉鞋“鞋底”已具雏形。
最后一道是“扎鞋底”:用细线穿进大的钢针孔内,其一端连接着一根坚韧、白色的棉纱线(俗称“鞋底线”)。母亲右手食指戴上圆圆的金属“抵针箍”,当针扎进“鞋底”后,用抵针箍向上抵一下,让钢针露出“鞋面”,再用生铁制成的钳子紧紧夹住钢针,猛力将钢针拔起来,然后抽出“鞋底线”。抽线时,会发出“哗哗哗”的既响亮又悦耳的声音。
扎鞋底,针脚茂密,手工操作真是又慢又费力,一个黄昏能扎好一只“鞋底”,已是上上大吉了。这真是:慈母手中线,做鞋为爱子。寒夜密密扎,唯恐针脚稀。
在剪好鞋底“鞋样“的同时,母亲还剪了左右鞋面的“鞋面样”。鞋面内层为骆驼绒,很保暖;外层为直贡呢或黑灯芯绒。左右两片“鞋面”固定到鞋底上的这道工序,俗称“攀鞋”。新棉鞋制成后,鞋内还要用以树木制作的“鞋榫”固定一下形状。由于所做棉鞋的形状很像河蚌,因而乡亲们都习惯地称呼这种棉鞋为“蚌壳棉鞋”。
星移物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今,商场里各种棉鞋,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随您挑选。谁还会去穿这种费时费力的布质“蚌壳棉鞋”呢!
分享到:
【打印正文】